鸞鳳合鳴 (The Better Halves)
台北上映時間:1964.04.09
香港上映時間:1964.04.17
出品:電懋 (Motion Pictures & General Investment Co. Ltd.)
導演:羅維
演員:
鍾 情 飾 小 翠 張慧嫻 飾 姚菊英
田 青 飾 卞 福 梁醒波 飾 趙東昇
劉恩甲 飾 白美寶 王 萊 飾 劉三姑
羅 維 飾 姚木匠 尤光照 飾 縣 守
羅 蘋 飾 趙夫人 王 琛 飾 白老爺
李 溯 飾 江師爺 馬笑儂 飾 白夫人
韓 燕 飾 趙二嬸
彩色 / 國語 / 115分鐘
左圖:菊英 (張慧嫻)與卞福 (田青)因相貌漂亮而分為趙、白兩家遊說擔任替身沖喜兼拜堂。 左圖:其實,原該結為姻親的富家子女本尊是美寶 (劉恩甲)與東昇 (梁醒波)。
劇情介紹
白家有千金美寶,貌醜肥胖,三年之內招無親事。某日偕母親與侍女小翠前往進香,逢媒婆劉三姑牽線地方富紳趙家,美言其公子英俊博學。白家母女喜出望外,惟趙家女眷同來進香,有意一睹美寶芳容,引得白夫人失措。幸得小翠用計掉包,邀同行之鄰人菊英與夫人漫談,再藉三姑邀趙家女眷臨門一瞥。趙家不知實情,見菊英清秀可人,極為滿意。
菊英有青梅竹馬卞福者,因旱災欠糧須至趙家做工償還,致連理事延,離情依依。卞福初至趙家,巧見趙家公子東昇聽信美寶貌惡之蜚語揚言退婚,夫人同二嬸再三保證無效,江師爺見狀遂獻一計,以東昇佯裝患病為由邀白家千金前來沖喜,如此即真相大白,一干人欣然同意。
三姑至白家轉述趙東昇患相思病,亟需美寶親赴一解憂愁,使其心花怒放。然白老爺卻不願女兒出馬敗露事跡,不願答應。美寶素聞東昇為一八戒,心想探其究竟以解憂慮養,見好事落空,為此鬧起彆扭,使眾人無所適從。彼時,小翠智囊獻奉解決之道,親赴姚家說服菊英扮演替身。怎料厚禮當前卻無法動搖菊英意志,堅拒兒戲。小翠遂坦言該日於寺廟中已使趙家將之誤認為白家千金,故務必勞駕菊英一行方得連貫,且白家有意修繕屋舍,木匠之缺指定其父擔任。菊英莫可奈何,又望添父益處,只得應允。
美寶為睹趙公子風采,勤練身段以偽裝侍婢,免露出馬腳。趙東昇則終日得意洋洋,夫人見狀,不禁擔憂其心寬體胖、毫無病態,難以說服白家。江師爺頓生主意,以卞福擔任替身,一行人欣然同意,夥同遊說卞福,卞福初時不肯答應,然在趙夫人願以此抵債,且眾人同聲慫恿下,半推半就改裝為趙家公子,東昇則假扮書僮。
白家女眷及小翠偕同菊英前往趙家沖喜,白夫人藉機要求一見公子。東昇帶出卞福拜見,使白家母女相當滿意,假冒之新人卻雙雙一驚。親家彼此熟悉以後,分別回房休息,此間趙二嬸卻不見夫人,末了發覺東昇於書房糾纏其母,堅持欲當日拜堂,然長輩均以為不成體統。同時,美寶亦於客房內哀求母親出面說服趙家即日成婚,卻遭白夫人認為有損顏面。見東昇心意甚堅,江師爺遂建議於拜堂之後再行於深夜與卞福調換,則次日一切皆成定局。趙家母子大喜,速邀親家討論,雙方就此論定,美寶東昇自是歡喜異常,險些穿幫。
菊英聽聞需再扮替身,堅決不肯,經小翠說服實與卞福拜堂,方才同意。當晚,白、趙兩家均由替身冒充完成拜堂,於眾人簇擁下進入洞房。不料親友侍僕玩興甚濃,紛紛大膽提出要求嬉鬧新人,東昇、美寶分別為保護伴侶而出面制止,卻與對方發生口角,幾欲暴露身份,末了經小翠調停,人群方陸續散去。
新婚房內,卞福、菊英如坐針氈,小翠隨侍在旁,加以安撫,保證將掌握局面。深夜,兩家親子均欲登樓行掉包之計,均為小翠所嚇離,再度登樓之際卻撞個正著,逢小翠開門問候,雙方均佯稱前來關心,訕訕離去。掉包未成,兩對親家鍥而不捨,仍於花園摸黑打轉,再度相逢,趙家母子卻誤以為遇賊,放聲大喊。家僕們趕來摸黑搥打,引致一團混亂,直至日出才驚覺親家互毆,有理說不清,爭執不下。東昇聞新房無動靜,率眾登樓查看,見新人雙雙失去蹤影,誤會已經洞房,不堪痛哭,暴露身份。美寶得知實情亦無法接受,遂道出真相。
一行人前往卞福房內找著替身,美寶、東昇氣憤不已,大加數落,卻分別鍾情於對方之替身,於後院互捉一陣不成,雙雙掛彩。親家夫人不捨子女委屈,再度交相指責,決意狀告對方欺騙,一路。縣守眼見混亂,一度無心分解,然因私下收受兩家好處,不得已詢問相關人事,判決本尊及替身分別配婚,門當互對,皆大歡喜。
圖:美寶與東昇堅持要與對方之替身成親,於後院互捉一陣,雙雙掛彩,引得親屬家僕們手忙腳亂。
黃梅調
黃梅調最早源於安徽、湖北一帶,自清代至民國逐漸由地方戲曲發展為職業化的演出,並於1950年代初擴展為全國性劇種。195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描述董永與七仙女故事的《天仙配》在大陸造成轟動,該片於1957年在港映演時亦相當熱門,引起導演李翰祥的注意,遂將黃梅調略加修改引入電影,拍成《貂蟬》(1958)、《江山美人》(1959)等賣座名片,促成港台黃梅調電影熱潮的起源。
早期黃梅調電影主要是邵氏的天下,該公司一連以此唱腔融合多種民間、歷史故事與文學攝製成《紅樓夢》(1962)、《白蛇傳》(1962)等片。約莫同時間,香港另一家大型的電懋公司也跟進製作《珍珠淚》(1962)等戲曲片,惟亦採行紹興戲等曲調。至196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引起極大轟動,將黃梅調的聲勢推往顛峰,也帶領港台搶拍同型片的風潮,其中更有幾度的「雙胞打對台」,如邵氏 / 國聯的《七仙女》及邵氏 / 電懋的《寶蓮燈》。期間由於黃梅調插曲需求甚大,詞曲家亦融合京、越劇、民謠甚至山歌等。
在黃梅調的極盛期,除以之為號召的電影,一些古裝片亦穿插有少數黃梅調的歌曲。由於一窩蜂搶拍致使質感不復精緻,許多故事大同小異,至1960年代中後期,黃梅調電影開始走向衰落,在《三笑》(1969)再創短暫佳績後即趨於式微。1977年,港台兩地復以《金玉良緣紅樓夢》及《新紅樓夢》打對台,使黃梅調的風華得以再次於銀幕曇花一現。
左圖:小翠 (鍾情)陪同夫人進香,於寺中巧遇菊英。 右圖:為扮丫鬟混入趙家,美寶被迫與小翠學習身段,無奈不已。
演員、導演簡介
鍾情 (Chung Ching, 1932~)本名張玲麟,於1952年考入泰山公司,與葛蘭、劉亮華等人合稱「泰山七姊妹」,多與葛蘭挑樑演出正、反派角色。後入亞洲公司配演《楊娥》(1955),出色表現獲得張善琨賞識,延攬入新華公司。初時多擔任綠葉角色,後張善琨孤注一擲,啟用鍾情領銜演出《桃花江》(1956),此片大爆冷門,由南洋地區紅回港台,成為票房巨星,此後連連主演歌唱喜劇,開啟了為時數年的風潮。
1958年,鍾情自組麒麟公司製片,卻經營不善導致瓶頸,至1961年,再度以自行籌拍的《妖女何月兒》挽回聲勢,並應邀進入電懋拍攝數部影片,於1967年息影。鍾情退休後潛心學畫,曾舉辦過多次畫展與攝影展。
張慧嫻 (Annette Chang Hui-Hsien, 1945~)於1961年電懋在台招考新人時脫穎而出,與同時錄取的李芝安、劉小慧合稱「電懋三小」。經過為時數月之訓練,她藉著《桃李爭春》(1962)一片初試啼聲,即有顯眼的演出,其後陸續配演不同類型之電影。1964年,電懋試圖以《三朵玫瑰花》將張、李、劉三人順勢捧為一線演員,但惟有張慧嫻的成績最為出色,同年即搭上黃梅調的熱潮,主演《鸞鳳合鳴》,繼而又在《聊齋誌異》(1965)中詮釋「嬰寧」一角,奠定了女主角的地位。
張慧嫻是由電懋跨越至國泰時期之後,該公司少數能獨當一面,並且真正走紅的演員。她在《聊齋誌異續集》(1967)、《波斯貓》(1968)等片中均有出色表現,晚期亦於《月夜琴挑》(1968)一改清純形象,飾演與有婦之夫熱戀的歌女。1968年,張慧嫻與國泰約滿,順勢息影。
田青 (Tin Ching, 1935~1993)本名田春生,曾就讀神學院,有過傳道經驗,亦擔任過小學教師。1956年,有感職業未投志趣,便投考電懋公司之前身「國際」,同年即以《青山翠谷》一片登上大銀幕。田青在國際及電懋早期多出任配角居多,然之戲路寬廣,參與電影甚多,為著名的綠葉演員。1964年,他一度轉入粵語片組演出,時間不長。由於國泰機構幾經轉變,產生人才斷層,田青因而在1960年代晚期~70年代初期得以連續挑樑多部作品。國泰停止製片業務後,田青改投邵氏公司,再度擔任許多不同片種的綠葉角色,約莫1982年,他離開邵氏,開始往返港台兩地接拍電影。田青總計參演過兩百餘部電影,直至去世以前,均是香港電影中最常見的面孔之一。
梁醒波 (Leung Sing-Bo, 1908~1981)生於新加坡,早期於南洋地區演出粵劇,為當紅的文武生。1939年應邀至香港演出後即於當地發展事業,中年以後改演丑生,再創個人佳績,被譽為「丑生王」。1949年起,梁醒波進入影壇,以演出戲曲片與喜劇為主,全盛時期一年可接拍四十部電影之多。50年代末,他也開始跨足國語聲道,參與不少名片如國粵雙聲的《南北和》(1961)以及宮闈鉅作《西施》(1965)等。梁醒波除活動於電影圈,也擔任過無線台之節目主持人,他於1970年代晚期息影,從影將近四十年,參與過四百餘部電影。
劉恩甲 (Liu En-Chia, 1918~1968)曾在東北就讀商專,1937年考入滿映 (滿州映畫),演出三十餘部電影。抗戰勝利後,他一度改行擔任列車長,由於無法忘情表演,因而再投中電三廠。1950年,劉恩甲隻身赴港,透過王元龍的協助以特約演員的身份進入永華,藉《拜金的人》(1952)一片演出獲得觀眾愛戴,成為正式演員。轉入電懋,以《南北和》(1961)、《鸞鳳合鳴》(1964)等片演出為人印象深刻。劉恩甲相貌討喜,擅於扮演諧角,曾是50~60年代間最知名的喜劇演員。
王萊 (Wang Lai, 1925, 1927~)本名王德蘭,早在高中時期即開始演出話劇,因緣際會透過時任團長的賀賓加入劇團,惟家中對此志趣頗有意見,故她初期的演出斷斷續續。1949年,王萊因母逝世,得以放心投身表演,參與了第一部電影,並與丈夫賀賓於1951年轉往香港發展。她戲路甚廣,扮相宜古宜今,赴港即片約不斷,1957年加盟電懋,至國泰停止製片後方恢復自由演員身份拍片。王萊雖鮮有領銜,卻是十分稱職的綠葉,素有「千面女星」之稱,從影生涯共計演出兩百餘部電影,並四度獲得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羅維 (Luo Wei, 1918~1996)早年曾於歌舞團表演,後以羅晶之名入中電擔任演員,1940年即開始拍攝電影,多屬配演性質,翌年,他代替顧而已挑樑話劇大受好評,遂於話劇界打響名氣。1948年赴港後,改以羅維之名進入永華公司,因優異表現迅速躍升為男主角。50年代,羅維曾先後為新華、國際 (電懋)、邵氏等拍片,以《桃花江》(1956)、《戀之火》(1956)等片聞名,演而優則導,於1957年自組四維公司,與劉亮華搭檔推出多部電影。後曾以導、演雙重身份轉入電懋及邵氏,此時他已將事業重心放在導演,僅偶爾客串演出。
1970年,羅維改投嘉禾,期間曾執導李小龍的《精武門》(1972)等片,轟動一時,後再以《新精武門》(1976)等力捧成龍,雖成績未盡理想,卻是引導成龍邁向顛峰的契機。羅維的導演工作至1979年止,此後繼續以監製、出品人、演員等身份活動至1990年代。
圖:美寶聽聞趙家公子遭譏豬八戒,心有疑慮,媒婆三姑極力澄清。左起馬笑儂、王琛、王萊、劉恩甲、鍾情。
淺談《鸞鳳合鳴》
電懋公司素以出品的時裝片聞名,其攝製古裝片的起步較慢,生產的數量也不如同時期的對手邵氏。一說電懋拍攝古裝片的客觀條件有限,諸如旗下人才擅長的風格以及攝影棚的規模均不足以撐起大局,另外,在邵氏已經廣泛採用彩色寬銀幕的規格呈現富麗堂皇的古代樓閣時,電懋仍多停留在黑白小銀幕的格局。然而,透過《鸞鳳合鳴》一片,我們卻可以看出該公司生產古裝黃梅調電影的技術並不遜色,甚至在各方面均有不同於邵氏的韻味。
約在1962年以後,電懋的彩色製片才陸續增加,但一段期間內的作品仍屬小螢幕畫面,《鸞鳳合鳴》即屬此時之作。小螢幕雖然在呈現遼闊視野上面略顯遜色,但它的「挑高」則成為優勢,因此本片的佈景多能收得較宏大的效果,加以景深處理得當,成功製造了畫面的氣勢,某些鏡頭對內景的交代甚至勝過邵氏的製作,被特別是趙、白兩家豪華精緻的廳堂,裝潢講究、明亮整潔,引人入勝。不過,若干十分細緻且新穎的佈景,反而增添了一點舞台的人工感,成為另一特別之處。
其實,本片的表現方式也帶有相當的舞台氛圍。首先是出於攝影的緣故,一則鏡頭運動相當靜態,搖鏡不多,亦沒有花俏的分鏡,另外,畫面多以全景交代故事情節。會有如此安排實則由於故事屬於「群戲」性質,角色眾多且戲份落差不算很大,往往一場戲中參與演出的人物都有個幾句台詞與動作,導演即採用了許多容納所有人物的全景鏡頭,偶爾佐以特寫,大約一方面可以避免顧此失彼,同時又能節省作業時間。
《鸞鳳合鳴》的劇情相當簡單,替身之計也是古裝片中常見的情節,談不上有太多新意。作為一部喜劇,本片不以曲折離奇的故事取勝,但嚴格說來,其中的笑料亦不算極端,令人捧腹的橋段若干而已。惟電影始終維持著一定的喜感,並且在緩慢的步調中盡可能賦予大多細節滑稽與幽默,延長了觀眾的興味,因此總體而言仍是趣味橫生。羅維導演中規中矩,不標新立異講求炫目,但工夫細心而穩重。
本片採平鋪直敘,此法的缺點即已經搬演過的情節往往又重複被提起,造成累贅與過度透明,但編劇巧妙地避開了這種麻煩,並且轉故事最容易涉險的部份為特色。《鸞鳳合鳴》的特點在於一對冤家的個人特質極為對襯,兩個親家的遭遇也幾乎一致,如此劇情若以慣常的直敘法,恐怕電影得拍上兩個半小時,且後續發展觀眾一猜便知。陳蝶衣 (亦或它與羅維合作),巧妙地使用對白連戲,數度將兩家的相同遭遇化整為一個簡要的段落,使電影不致冗長卻又能保留所有的笑點。
雖然電影的頭牌是鍾情與張慧嫻,但由於「群戲」之故,幾位主要角色的戲份頗為平均,都能充分發揮,極有加分效果。鍾情加盟電懋時已年過三十,但甜美的外型未有改變,憑此優勢詮釋起丫鬟絲毫沒有彆扭之感,她在片中數度與年輕十多歲的張慧嫻對戲,不僅沒有暴露出「超齡」,反而使演技相對顯得靈活。鍾情早期在歌唱片中扮演的美人,說起話的聲調總有一種特別的媚態,成為她獨有的特色,小翠這個角色也保留了一點點這種聲調,使觀眾感到親切又討喜。張慧嫻天生一張細緻面孔,十足扮演古代碧玉的材料,她的古裝扮相相當出色,惟獨演技尚有些許生澀,但以初出影壇兩年的演員來說,她能活靈活現地詮釋溫婉內向的菊英,已屬可圈可點。
馬笑儂、羅蘋等硬底子演員的表現自然不在話下。全片最吸睛的人物非劉恩甲莫屬,他巧扮富家千金的造型實在可謂古裝片中的經典之一。即便他詮釋的是位「醜姑娘」,但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倒真看不出什麼男人樣。當然,美寶的配音也立了大功,尤以其笑聲最令人難忘,她的嗓音與劉恩甲的外型反差極大,但對白與表演合而為一,卻相當自然,又自然得使人噴飯。相對於劉恩甲,梁醒波在片中的表演似乎比較保守,不過兩人的每一場對手戲都發揮了最佳笑料。
電懋攝製的古裝片在比例上屬於少數,又其中多數如今均已不易再見。《鸞鳳合鳴》作為少數經數位化流傳的黃梅調電影,除展示與邵氏作品截然不同的風貌,並記錄了多位著名影星難得的古裝演出,彌足珍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