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情仇 (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美國上映時間:1962.10.31
台北上映時間:2013.07.08 (台北電影節)
出品:華納 (Warner Bros.)
原作:亨利法若 (Henry Farrell)
導演:勞勃奧德力區 (Robert Aldrich)
演員
蓓蒂戴維斯 (Bette Davis) 飾 珍 (Baby Jane Hudson)
瓊克勞馥 (Joan Crawford) 飾 白蘭琪 (Blanche Hudson)
維托布歐諾 (Victor Buono) 飾 艾德溫 (Edwin Flagg)
瑪嬌莉班奈 (Marjorie Bennett) 飾 狄拉(Dehlia Flagg)
安娜李 (Anna Lee) 飾 貝茲太太 (Mrs. Bates)
梅蒂諾曼 (Maidie Norman) 飾 艾薇拉 (Elvira Stitt)
黑白 / 英語 / 133分鐘
製片預算:980,000美元
全球票房:9,000,000美元
左圖:白蘭琪 (瓊克勞馥)試圖強調車禍造成其癱瘓的始作俑者,使珍 (蓓蒂戴維斯)突然感到不堪。 右圖:白蘭琪嘗試下樓連絡心理醫生,不料通話中途即遭珍撞見。
劇情介紹
「寶貝珍」曾為當紅童星,名聲響亮致個性驕縱,使其姊白蘭琪飽受冷落。事過境遷,白蘭琪成為廣受愛戴之演員,珍卻漸入低迷,且因私生活靡爛遭人詬病,僅能依靠其姊合約之附帶條件勉強維持事業。某夜,姊妹赴宴歸途發生車禍…
近三十年來,哈德森姊妹同住一宅,白蘭琪不良於行,由珍打理起居。鄰人貝茲母女從未照面昔日偶像,適逢電視台進行白蘭琪電影回顧,貝茲太太遂以此為由送花致意。姊妹倆實則已因回顧展屢生衝突,珍為此心懷忿恨,佯稱清理鳥籠失手使鳥飛去。看護艾薇拉向白蘭琪表示其妹精神惡化,說明觀眾之迴響使珍極為吃味,並舉證其私自拆閱影迷信件。白蘭琪無可奈何,於艾薇拉建議下答應安頓珍並遷至新居。珍知悉此事,暗中阻礙白蘭琪致電連絡醫生。
珍閒暇飲酒自娛,憶及兒時成名曲,墜入往日情懷,載歌載舞,末了驚見鏡中老化之容顏,驚叫失聲。白蘭琪感到不安,按鈴差珍上樓談論賣房之事,佯稱財務狀況使經紀人出此建議,不料珍卻反駁並道出事實,進而使白蘭琪得知自己屢遭監視,雙方發生爭吵,珍怒將電話拔除,逕自離去。白蘭琪欲用午飯,打開餐盤赫然鳥屍橫陳,險些崩潰。
次日,珍不顧其姊央求溝通,揚長而去,前往報社刊登徵人啟事。白蘭琪無法下樓撥打電話,遂試圖扔出夾帶留言之紙球通知貝茲代為連絡醫生。不料珍歸來卻意外先行拾起紙球,得知其中內容。珍為白蘭琪送餐,雙方為房屋產權之認知落差再起口角,珍出口威脅其姊將不得離開此屋,白蘭琪只得使妹妹憶起其為車禍肇事者,珍雖不堪卻轉念拿翹。白蘭琪無可奈何,亦無勇氣查看餐點,為此哽咽。
艾德溫發現報載徵求樂手,託母狄拉代為連絡,雙方約定當日見面。白蘭琪向珍要求餐點,然珍以其未用晚餐為由刻意取消早餐。白蘭琪試圖解釋一旦其發生閃失即無人簽寫支票,雙方均難以維生,珍卻不以為意,並向之示範食物毫無問題,使白蘭琪重獲希望。珍編造理由將艾薇拉打發離去,為白蘭琪送來藏有鼠屍之午餐,見姊崩潰,在旁痛快訕笑。
午後,艾德溫前來應徵,珍言談間不禁自我陶醉,欲展示從前豐蹟,此時鈴聲大響,珍上樓怒扯電鈴,不顧白蘭琪解釋,指其意圖破壞好事,出手掌摑。珍返回表演室,見艾德溫正彈奏舊曲,遂展開歌舞,興奮不已。雙方談妥薪資計算,相偕出外領取戲服。白蘭琪待家中無人,進入珍臥室尋找食物,意外發現珍已按其簽名照練成相仿字跡,並冒名開出許多支票。知悉狀況失控,白蘭琪冒險離開輪椅,攀梯下樓致電心理醫生,未料通話中途珍即歸來,盛怒痛毆之,並佯裝其姊嗓音再次致電醫生謊稱無事。
艾薇拉前來關心卻自珍口中得知姊妹倆欲售屋搬遷而將之解雇,心生懷疑,佯稱未攜鑰匙交還,於附近守候,待珍駕車離去旋即入屋,卻發覺白蘭琪遭到軟禁。珍冒用白蘭琪名義提領現金成功,返家卻聽聞貝茲太太眼見艾薇拉進屋。珍緊急上樓,見艾薇拉正設法破門,雙方正面交鋒,珍不敵對方揚言報警威嚇,只得交出鑰匙。艾薇拉見白蘭琪遭捆綁床上,欲加以解救,卻遭珍尾隨持鐵槌擊斃。
夜間,珍沉溺酒精與昔日榮光,逢艾德溫赴約卻無法應門,睹其忿忿離去。珍徬徨不已,臥梯痛哭。稍晚,珍將艾薇拉屍體藏入車廂,駕車前往棄屍。艾德溫嘗試以公用電話聯絡珍仍未果。
狄拉氣急敗壞將珍當年衝撞白蘭琪,片廠掩蓋真相之軼聞告知艾德溫,艾德溫誤入騙局,憤而外出。警察致電詢問艾薇拉失蹤之細節,珍陷入緊張,奔往尋求白蘭琪協助,連帶憶及當年車禍發生以後之種種,白蘭琪虛弱中欲透露訊息,無奈珍拒絕接受。警方將酩酊大醉之艾德溫送至哈德森住處,珍極力解釋將支付薪資以挽回艾德溫,並相贈「寶貝珍」娃娃,取錢下樓卻見艾德溫爛醉嬉戲,驚叫失聲。當下,白蘭琪掙扎繩索,奮力將床邊茶几推倒製造聲響,艾德溫不顧阻止上樓查看,見白蘭琪奄奄一息,驚慌失措,奔出求援。
珍唯恐東窗事發,漏夜將白蘭琪移入汽車,直奔海灘。至白晝,艾薇拉屍首尋獲及哈德森姊妹綁架案之新聞披露,引起該處警員與販賣部人員議論,此時有民眾回報汽車擋路,員警聽聞特徵與失蹤車輛相符,前往查看。白蘭琪瀕死之際,坦言其為當年因於派對受辱意圖撞死珍未果導致癱瘓。珍聽聞實情,方知青春虛度,一時興起前往購買冰淇淋以為補償,使警方發現,上前盤問。民眾紛紛聚集,珍見周圍人群環繞,宛若從前,翩翩起舞…
影片:《姊妹情仇》電影預告。
亨利法若與《姊妹情仇》
本片改編自美國作家亨利法若 (Henry Farrell, 1920~2006)於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為其最富知名度的作品。法若早期曾以其他筆名撰寫短篇故事,自1959年開始陸續出版長篇小說,他的作品曾多次搬上銀 / 螢幕,其中包括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導演的《美女如我》(Une belle fille comme moi, 1967)。法若編寫過多部影視劇本,曾與Lucas Heller合撰改編其短篇故事而成的電影《最毒婦人心》(Hush… Hush, Sweet Charlotte, 1964),並以此榮獲愛倫坡獎 (Edgar Award)最佳電影劇本,另外亦有原創之作品《痴戀佳人》(What's the Matter with Helen?, 1971)
《姊妹情仇》除了1962年的電影版外,亦於1991年翻拍成電視電影版,2002年,法若親自以原本的故事架構改寫為音樂劇本,搬上舞台。
左圖:艾薇拉 (梅蒂諾曼)與白蘭琪談論遷居之事,珍佯稱清理鳥籠時意外使鳥飛去。 右圖:珍計劃復出,請來艾德溫 (維托布歐諾)擔任琴師,練習歌舞。
左圖:艾薇拉趁珍外出入屋察看,發現白蘭琪慘遭捆綁。 右圖:白蘭琪瀕死之際欲道出車禍真相,珍抗拒而不願聆聽。
演員、導演簡介
蓓蒂戴維斯 (Bette Davis, 1908~1989)於少女時期即立志成為演員,為此進入劇校,並透過喬治庫克 (George Cukor)提供的機會開啟舞台生涯,於各地巡迴演出,藉著在百老匯的初次表演獲得環球 (Universal)公司的賞識,延攬從影,惜成績未盡理想。1932年,戴維斯改投華納,初時曾以金髮尤物的路線示人,直到演出《人性枷鎖》(Of Human Bondage, 1934)始獲極高評價,驚艷影壇,但華納方面提供之劇本素質參差,使她蘊藏解約,末了雖未成事,卻因而扭轉其星途,將之帶往巔峰。
1930年代末~40年代中期,戴維斯連演多部叫好叫座之作品,一再獲得金獎提名,名利雙收。然40年代後期開始,戴維斯的事業陷入低潮,不僅電影未能賣座,評價亦不盡理想,此間她離開華納,成為自由演員。1950年,她一度憑《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再造佳績,惟其後之作品仍然未見起色,促使她零星參與舞台劇並嘗試於電視圈尋覓生機。1962年,戴維斯終以《姊妹情仇》東山再起,一連主演不少佳作,並且往返英美拍片。70年代中期以後,她往來於影壇及螢光幕間,持續演出至晚年。
戴維斯曾憑《女人女人》(Dangerous, 1935)與《紅衫淚痕》(Jezebel, 1938)兩度獲得奧斯卡獎,並多次提名。她曾是美國電影與藝術科學協會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的第一任女性理事長,也在1971年成為第一位獲得美國電影學會 (American Film Institute)終生成就獎的演員。1999年,她獲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為「影史最偉大的50位女演員」的第二名。
瓊克勞馥 (Joan Crawford, 1905, 06~1977)早年曾擔任女侍與模特兒等,擅舞的她從影之前已累積不少獎座,因而在初入影壇的1920年代,也位列流行的玉腿明星之一。1928年,克勞馥憑藉《現代少女》(Our Dancing Daughters)一片走紅,成為美國青少女的偶像,此後多次扮演爛漫少女。1930年代,她以力爭上游的基層女性開闢出「櫃姐神話」(shopgirl myth),數度接拍同類影片,諸如《藏嬌記》(Possessed, 1931)、《公子情多》(Sadie McKee, 1934)等,此外她亦以與社交名媛等角色見長,曾是紅極一時的票房巨星。
30年代中後期,由於接演的角色缺乏變化,克勞馥開始經歷數年的事業低潮,甚至被冠以「票房毒藥」之稱,期間曾以《女人》(The Women, 1939)扳回一成,但仍無法力挽狂瀾,終至離開老東家米高梅 (MGM),改投華納。1945年,她以《慾海情魔》(Mildred Pierces)贏得奧斯卡影后,東山再起,邁向另一波顛峰,同時也轉型成為演技派女星。
1950年代中期以後,克勞馥雖維持一定聲勢,但鋒芒已不若從前。1962年,她與長年宿敵蓓蒂戴維斯 (Bette Davis)攜手合作,以《姊妹情仇》造成轟動,此後便一直演出B級恐怖片,間或客串若干電視節目,直到1972年完全淡出影視圈。1999年,她獲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為「影史最偉大的50位女演員」的第十名。
維托布歐諾 (Victor Buono, 1938~1982)自小受其曾擔任歌舞演員的外祖母的薰陶,發掘了說唱天份,並於高中時期獲指派演出多齣舞台劇,繼而開始於地方性電台與電視表演,並加入劇團,期間他在幾齣莎劇中的表現頗受好評。1959年,布歐諾藉著《法斯塔夫》(Falstaff)的演出獲得華納公司的星探賞識,轉往好萊塢單元性的參與多齣影集。1962年,他憑《姊妹情仇》一片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打開在影壇發展的契機,配演的名片有《最毒婦人心》(Hush… Hush, Sweet Charlotte, 1964)、《萬世流芳》(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等。
布歐諾的事業重心主要於電視圈,曾飾演《蝙蝠俠》(Batman)中的「King Tut」,也單元性參與過《打擊魔鬼》(The Man from U.N.C.L.E.)、《露西喜劇》(Here’s Lucy)等。1970年代以後,除頻繁演出影集及電視電影外,他也曾以男丑之姿推出過幾張喜劇唱片專輯。
安娜李 (Anna Lee, 1913~2004)原籍英國,曾在皇家亞伯廳學習表演,1932年初入影壇,多演閒角,但很快即開啟知名度,獨當一面主演過多部電影。1939年,李隨丈夫遷居美國,轉往好萊塢發展,先後演出過《青山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 1941.)、《劊子手之死》(Hangmen Also Die!)等片。50年代以後,她進入電視圈發展,多屬單元性演出,但也擔任過幾齣影集的固定班底。李的演藝生涯長達六十年,晚年均在《綜合醫院》(General Hospital)飾演女負責人,末了因人事更動而被辭退,據聞對她產生頗大打擊。
梅蒂諾曼 (Maidie Norman, 1912~1998)幼時即開始學習戲劇並粉墨登台參與過莎劇,她擁有文學士及戲劇碩士的高學歷。1940年代中期,諾曼先後開始了電台、電影、舞台的表演工作,但很快便發現非裔美人在影壇受到嚴重侷限的處境,並拒絕演出帶有卑下意味及刻板印象的角色。她在電影中均任配角,唯一主演過的作品是《井》(The Well, 1951)。1960年代以後,諾曼轉往電視圈發展,演出過諸多影集及電視電影,至1988年退休。
除演員工作外,諾曼亦曾擔任講師,教授非裔美人文學及戲劇。1955年起,她先後在德州大學泰勒校區 (University of Texas at Tyler)、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任教及駐校藝員。
勞勃奧德力區 (Robert Aldrich, 1918~1983)是1950~70年代間的美國知名導演與製片人。他在大學時期的所學是經濟,也曾擔任橄欖球員,1941年,因在雷電華 (RKO)謀得差事而離開校園。奧德力區踏入影壇,先自第二助理導演做起,兩三年間即升為副導演,前後跟隨過尚雷諾 (Jean Renoir)、卓別林 (Charlie Chaplin)等名導。1950年代,奧德力區先執導過若干影集的獨立單元後,於1953年導演了第一部電影作品,並藉著《大刀》(The Big Knife, 1955)拿下威尼斯影展銀獅獎。此後陸續有不少名作,包括《姊妹情仇》、《決死突擊隊》(The Dirty Dozen, 1967)等。
由於導演的電影大為賣座,奧德力區一度在1960年代晚期自組製片公司,惜期間的作品成績未盡理想,因而轉回拍攝商業電影。奧德力區導演的片種多元,泰半有其商業上成功與特出之處。日本導演黑澤清曾表示深受他的影響。
左圖:白蘭琪用餐驚見鳥屍,險些崩潰。 右圖:珍欲相贈「寶貝珍」娃娃予艾德溫。今昔對比,反差劇烈。
Davis & Crawford
好萊塢最著名的死對頭:蓓蒂戴維斯與瓊克勞馥,終於在歷經數十年唇槍舌劍之後破天荒合作,成為《姊妹情仇》最使人雀躍的號召。其實戴維斯與克勞馥的嫌隙自從1930年代便已產生,並且日積月累,兩人的戰爭可謂「至死方休」,直到得知克勞馥過世的消息,戴維斯仍道:「You should never say bad things about the dead, you should only say good . . . Joan Crawford is dead. Good.」
造成這兩位影后不合的原因眾多,除了南轅北轍的行事風格外,和彼此的演技、事業甚至感情因素均有關聯。早年的戴維斯即是屢次挑戰演技、野心勃勃的演員,而克勞馥仍是氣勢華麗的偶像明星,當時戴維斯已看不慣對方的作風。但最大的癥結點一說是1935年的感情糾葛:戴維斯為了一同合作《女人女人》的演員法蘭查唐 (Franchot Tone)傾心,末了唐卻成了克勞馥的第二任丈夫。於是雙方從年輕開戰到老,經常隔空互批對方的為人、造型、演出或私生活等等。
當然,鴻溝的引爆不單單出於一件小事,與兩人日後的拉鋸也有關係。實際上,兩人不僅演技與風格均有頗大差異,連巔峰期都正好是錯開的。戴維斯如日中天的期間,克勞馥正苦於低潮;當戴維斯在華納遭逢瓶頸時,克勞馥卻適時加盟,東山再起。無怪乎戴維斯曾說:「No actresses on earth are as different as we are, all the way down the line.」
其實,兩人早在1947年即有一次合作機會,但當時戴維斯嚴詞拒絕 (不過是出於片型之故)。直到60年代,才終於透過小說的牽線同台互飆演技。據說首先對故事感到欣賞的是克勞馥,為此特別親自說服戴維斯答應參與演出。戴維斯開出諸如由她扮演劇名角 (title role)等若干條件,克勞馥概括接受,因而使《姊妹情仇》電影版得到面世契機。
不過,這兩位老牌演員臨到拍攝期間仍然在互相修理。例如戴維斯知悉自己飾演妹妹便刻意將造型弄得老態盡露 (如此演姊姊的就必須更老),意圖試驗注重形象的克勞馥會如何接招,但克勞馥並不吃這套。在一場珍得知白蘭琪連絡醫生,對之狠狠毆打的戲碼中,戴維斯也對克勞馥毫不客氣,克勞馥為了回敬對方,故意在身上增加重量,使戴維斯將她搬下床時費盡力氣,差點閃腰。
雙方原有機會在《最毒婦人心》當中二度合作,因克勞馥健康微恙而臨時換角,《姊妹情仇》也就成了兩大影后的唯一一次連袂。今天回顧戴維斯與克勞馥的勾心鬥角,雖如旁觀花邊新聞一般逗趣,但真正欣賞電影時,仍不得不稱讚兩人實在相當敬業。其實,演員的不合倒未必影響觀眾們的感覺,本片所以創下極高票房,除了戴維斯與克勞馥奇蹟般的合作外,莫過於兩位都是備受愛戴的優秀演員。
左圖:美國版電影海報。 右圖:法國版電影海報。
淺談《姊妹情仇》
本片所以能面世,一部份由於刻劃心理疾病式的恐怖片《驚魂記》創下佳績所致。但《姊妹情仇》又另外開闢了一種稱為「精神病婦人」(Psycho-biddy,又名Older women in peril)的電影子類型。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有許多仿傚的作品上映,且片名多採問句形式,例如《What Ever Happened to Aunt Alice?》(1969)、《Whoever Slew Auntie Roo?》(1971)等。劇情通常聚焦於精神失常的中年女主角,且她們多半與本片的「珍」有類似的遭遇,迷失於青春的榮光,以致心智停滯不前。
導演奧德力區擅用平鋪直敘的方式經營劇情,使得故事淺顯易懂,卻能在緩慢的步調與細膩的描寫中逐步增強張力,因此情節愈是推演則愈是驚心動魄、引人入勝。這種類似戲劇的敘事不著重在單一畫面的許多暗示,而在角色的互動磨擦間愈形濃厚的戲感,電影由起初的微小磨擦,一步步深入交代姊妹之間多年來的誤會與折磨,成功製造出沉重鬱悶的氛圍。然而,在絕望的主調之外,觀眾被激起的期待與緊張度必須也歸功於幾個配角的存在,另,他們同時又肩負緩解的作用,使神經緊繃之際,又能在戲院中聽聞歡笑,體驗高潮迭起。
這種古典的平鋪手法唯一的缺點是,過於詳細地交代情節容易使故事變得太清晰,以致剝削了觀眾思考與猜測的樂趣。有些搬演一次就能說明情況的情節重覆被強調,因此拉長了敘事時間。當然,珍與白蘭琪的境況到了末端突然開始扭轉以及片中最大的謎團一路隱藏到結尾才告大白,這是編、導掌握得宜之處。
《姊妹情仇》原本規劃以彩色拍攝,但蓓蒂戴維斯認為這將「美化了一個傷感的故事」,因此拍成了黑白片。黑白攝影的優勢確實為本片加分不少,特別是強烈的光影變化及反差,以及使得原本即略帶壓迫感的空間設計顯得更加消沉,產生窒礙、難以超脫的沉重感。本片曾提名奧斯卡最佳黑白攝影,榮獲最佳黑白片服裝設計獎。女主角、男配角的方面,在奧斯卡、金球獎與英國電影學院獎均獲多項提名,以下即淺談演員們的表現。
蓓蒂戴維斯憑藉本片最後一次問鼎奧斯卡影后,她以千變萬化的面貌與富有層次而內斂的演技賦予「珍」鮮活的生命。這個角色挑戰演員的靈活度,年老卻幼稚,但緬懷起過去時卻散發出少女般的情懷,因此必須由內而外表現出來才有說服力,戴維斯確實辦到了。她在造型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出於認為珍是個不卸妝的人,因此將化妝品一層層往臉上抹,她的女兒見了也不禁歎道:「媽,妳這次太超過了。」值得一提的是,戴維斯之女梅莉兒 (B.D. Merrill)也客串本片,母女長相頗為神似,很容易辨認。
瓊克勞馥的戲份談不上吃重,但多能發揮舉足輕重的效果。她轉型為演技派以後,長處在於戲劇化的神態與情緒,在本片中數度充分發揮,另外,最末段面色可怖的告白,亦可謂她生涯中罕見的精湛演出。白蘭琪無辜喪命的看護是梅蒂諾曼最知名的演出之一,但這個角色其實戲份不多,發揮的空間也不大。諾曼最大的貢獻在於,艾薇拉原本被設定為一個愚昧的女傭,諾曼為了賦予該角更多的尊嚴與自主性,針對劇本作了改寫。今天艾薇拉能為人熟記,大概也得歸功諾曼當年的爭取。
艾德溫與他的母親富有甘草性質,因而在緊張懸疑的故事中增添了若干舒緩效果。這個角色原先屬意由彼德勞福 (Peter Lawford)擔任,但勞福因故辭演。蓓蒂戴維斯早先並不欣賞接替的維托布歐諾,但布歐諾不單只是蒼白的丑角,受過戲劇薰陶的他活靈活現自然不在話下,難得的是他將「因為若干資格而不易謀職」的特質詮釋得傳神之餘又保留了猜測空間。
《姊妹情仇》予人最顯著的印象即「溝通不良的嚴重後果」,哈德森姊妹雙方始終以直接與過於堅持的立場互動,導致衝突不斷,即便使用了一點心機也是在毫無幫助的部份,以致兩人的嫌隙與誤會日漸嚴重。其實,白蘭琪如能使些放長線的伎倆,或許事情不會演變成難以收拾的悲劇,但由這點又大概可以推知車禍事件的真相一直是她心中的疙瘩,而她並沒有泯滅良心,可惜真相披露時已經太遲。 假如觀眾去想像珍未來需要面對的悲慘處境,諸如可能再度重演被警察掌摑、怒指說謊、無法取信眾人等等的慘劇時,只覺更加悲慘。仇恨、溝通障礙所致災禍為人熟知,但根源往往是幼年教育的不當導致終生遺憾,這種唏噓之事是一再重演的。
其他瓊克勞馥主演之電影介紹
現代少女 (Our Dancing Daughters, 1928)
時髦的蜜月 (Our Modern Maidens, 1929)
新女訓 (Our Blushing Brides, 193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