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2

娃娃谷 (Valley of the Dolls)

美國地區上映時間:1967.12.15 (紐約)

台灣地區上映時間:1968.01.27 (台北)

出品:福斯 (20th Century Fox)

原作:賈桂琳蘇珊 (Jacqueline Susann)

導演:馬克勞勃遜 (Mark Robson)

演員:

芭芭拉柏金絲 (Barbara Parkins) 飾 衛安恩 (Anne Welles)

蓓蒂杜克 (Patty Duke) 飾 郝妮莉 (Neely O'Hara)

保羅布魯克 (Paul Burke) 飾 柏雷恩 (Lyon Burke)

雪倫泰蒂 (Sharon Tate) 飾 駱珍妮 (Jennifer North)

蘇珊海華 (Susan Hayward) 飾 羅海倫 (Helen Lawson)

湯尼史考帝 (Tony Scotti) 飾 溥彤尼 (Tony Polar)

馬汀米納 (Martin Milner) 飾 邁爾 (Mel Anderson)

查爾斯德雷 (Charles Drake) 飾 齊凱文 (Kevin Gillmore)

艾力克達維 (Alex Davion) 飾 柯泰德 (Ted Casablanca)

李葛蘭 (Lee Grant) 飾 溥慕仁 (Miriam Polar)

勞勃哈里斯 (Robert H. Harris) 飾 白亨利 (Henry Bellamy)

理查安加羅拉 (Richard Angarola) 飾 夏克勞 (Claude Chardot)

(人名以中譯本為準)

彩色 / 英語 / 123分鐘

製片預算:約5,000,000美元

美國票房:44,432,255美元

03

圖:《娃娃谷》1968年於台北映演之電影廣告。

劇情簡介

  衛安恩由家鄉羅倫西亞遠赴紐約,企盼脫離蒼白生活並拓展視野。她至白畢經紀公司應徵,受負責人白亨利指派任務至劇場尋羅海倫簽約。安恩試圖透過讚美正進行排演之郝妮莉的歌聲化解尷尬,並得到在旁導演的附和,不料使海倫倍感威脅,大發雷霆,遂將合約撕成碎紙。安恩返回公司,原萌生退意,卻受亨利之合夥柏雷恩激勵。

  由於海倫不願在戲中給予任何新人崛起機會,妮莉排演中途被通知其僅有之歌曲刪除,又因亨利挑撥而極為不滿,不顧男友邁爾勸阻,決定辭職。安恩見狀忿忿不平,雷恩則緊急要求她說服妮莉速學新曲,參與當晚的電視演出,促使妮莉躍上螢幕,大獲成功。

  安恩等人至夜總會欣賞溥彤尼之演唱,雷恩並為妮莉談得在該處駐唱的機會。溥彤尼為席中之美艷新人駱珍妮傾倒,為之獻唱,兩人一見鍾情,彤尼之姊慕仁則伺機而動。分別後,妮莉仍難忘群眾之愛戴,為求更理想生活,決心向上,並向邁爾提議結婚。珍妮汲汲於金錢而每晚專注保持身材,然無法滿足需索無度的母親。安恩則與雷恩於街頭漫談人生,勾起她對理想的徬徨。

  海倫新作演出成功,安恩及雷恩於散場後至酒吧小憩,訴及彼此,坦承了雙方的連結,夜幕低垂,纏綿悱惻。妮莉自清早即奮起精進,使健身、歌唱、舞蹈填滿生活,由於不斷工作,她開始藉藥物持續活力,卻也換來極豐之名利。雷恩安排妮莉與彤尼合作,欲進行接洽時卻不知彤蹤。彤尼實則與珍妮約會,珍妮希望彤尼擺脫慕仁嚴密控制,以求更自由的戀情與事業發展,然彤尼無法割捨其姊之撫育與苦心栽培,珍妮憶及自身往昔遭遇,不禁感到兩人同病相憐。當晚,慕仁收到巡演電報,緊急連絡彤尼之醫生提供外地醫療資訊。

  雷恩隨安恩至羅倫西亞奔喪,對該地環境十分喜愛,認為可遷居改行寫作,然安恩提及婚姻時,使其卻步。兩人針對性與感情之觀念缺乏交集,安恩遂提議雷恩暫居旅館。不久,安恩自旅館處收到雷恩書信,表示他欲完全投身寫作而決定赴英國居住。安恩返抵紐約,進行工作之速記時被綺麗化妝品公司之齊凱文發掘,力邀擔任品牌代言人。

  時隔兩年,安恩已成電視明星,妮莉赴好萊塢發展獲金獎肯定,珍妮卻因與彤尼結婚而受到慕仁之財務限制,同時得應付母親的索討,加以彤尼事業遭遇挫折,使她的生活開始變化。珍妮前往拜訪妮莉,夫妻兩人均私下抱怨對方的轉變,當妮莉公然譏諷並不諱表示與服裝設計師柯泰德之私情,邁爾毅然求去。安恩與凱文漸近,突遇返美重拾經紀工作之雷恩,兩人舊情復燃。

  珍妮夫婦參加妮莉新片首映,離開時彤尼痙攣發作,四肢失去控制。醫師向珍妮解釋彤尼罹患亨丁頓舞蹈症,無藥可醫,將逐漸失去自理能力。珍妮方了解慕仁對其弟與財務嚴加控制之因,然此時她已懷有身孕。彤尼終被送入療養院後,慕仁介紹專拍情色電影之法國製片夏克勞予珍妮認識,珍妮為負擔龐大醫藥費,答應赴法拍片。

  妮莉紅極,壓力與脾氣漸大,在片廠發怒罷拍,受泰德強迫方才就範。事後,妮莉欲透過雷恩向導演施壓,未見其人反遇安恩,遂向之訴苦,表示事業攀至顛峰並未豐富生命,透露自己渴望愛。妮莉藥量漸大,每日不斷藉助藥物提神與入眠,安恩見狀無奈。返家以後,妮莉驚見泰德與年輕女星於泳池歡愛,盛怒謾罵,泰德卻以妮莉未能滿足其男性尊嚴,不顧妮莉央求,與新歡揚長而去。次日,雷恩前來通知妮莉遭換角,為使其重新振作,計劃安排進療養院,妮莉表面答應,實則訂下機票飛往舊金山。

  妮莉險些於酒吧鬧事,頹喪流連街頭,更遭劫財劫色,不堪之餘服藥過量,送入醫院。雷恩前來探視,決定安排妮莉療養。珍妮接拍多部電影走紅,有美國公司願與之簽約,然克勞卻以拆帳與提攜新人為威脅欲繼續壓榨,使珍妮相當無奈。妮莉經過一番調適,恢復了原有的健康,並曾在療養院的娛樂活動與失去行動能力之彤尼相遇。

  珍妮發現乳房腫瘤,返美探望彤尼並準備接受治療。安恩慰問並允許協助,然珍妮深知其用以賺錢之身材一旦殘缺,將陷困境,並接到母親電話議論其拍攝之情色電影,憶及往昔遭遇頓生絕望,遂服下大量藥物殞命。雷恩至百老匯安排妮莉東山再起,卻與之發生戀情,使安恩倍感煎熬。海倫為新戲舉辦宴會,妮莉不請自來,搶去其大半風采,兩人在化妝室發生爭執,妮莉於扭打之際扯落海倫假髮,逃之夭夭。

  海倫與亨利、雷恩會面,預測妮莉將再度失控,並建議雷恩建立家庭,安於其中。安恩情場失意,開始依賴藥物維持作息,然不堪其淪落至此空虛之局面,憤而棄絕浮華生活,返抵羅倫西亞。

  妮莉名利雙收,故態復萌,欲開除威脅其地位之新人,並與雷恩發生齟齬,雷恩見其不可理喻,氣憤求去。表演預備之際,妮莉卻因藥物精神恍惚,導演遂決定換角採用新人。妮莉於酒吧沉醉,聽聞新人演出成功,不以為然。步入街頭,驚覺群眾消失,生命中熟悉之人一一離去,失聲痛哭。

  雷恩赴羅倫西亞欲挽回安恩,然安恩經歷浮沉,對擁有不再懷抱強烈憧憬。

04  05

圖左:《娃娃谷》1966年之英文版封面。 圖右:中譯本。 (1983年由天龍出版社重新發行,內容則為1977年之教授書局版)

賈桂琳蘇珊與《娃娃谷》

  本片改編自賈桂琳蘇珊 (Jacqueline Susann, 1918~1974)的同名小說,故事有相當程度是根據她的自身經歷,以及於百老匯、影壇與電視圈工作多年的見識發展而來。

  賈桂琳蘇珊天資聰慧,曾被母親期許成為作家,然而她懷抱成為演員的夢想,在高中畢業後自賓州遠赴紐約追求理想。蘇珊先後在一些戲劇電影中跑龍套,接著在1940年代初,透過經紀人 (而後成為丈夫)的爾文曼斯菲 (Irving Mansfield)謀得在電視與舞台較為顯著的亮相機會,並編寫舞台劇,惟賣座欠佳。進入1950年代,蘇珊曾短暫主持過談話節目,並為一蕾絲品牌策劃廣告與演出,同時擔任代言人,為期六年。

  1962年,蘇珊被診斷罹患乳癌,與病魔纏鬥的同時,她下定決心勢必在餘生成為暢銷作家。由於描寫其寵物的第一本書《Every Night, Josephine!》成績不差,她再接再厲以娛樂圈生態為背景創作了小說《娃娃谷》,此書於1966年發行,蟬聯銷售冠軍數週之久,終使蘇珊大獲成功,並實現了母親當年的預測。

  《娃娃谷》甫上市即造成轟動,至今大約售出三千萬冊,與60年代的另外兩本暢銷小說《梅崗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0)、《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 1967)不相上下。另外,它是在美國締造如此佳績的第一本由女性撰寫的真人真事小說 (Roman à clef)。然而,本書也曾招致一些作家的批評,認為蘇珊缺乏寫作能力,然她以淺顯易懂的敘述鋪陳多位不平凡的女主角,令讀者易於融入劇情,產生共鳴,確是暢銷之因。蘇珊曾攜《娃娃谷》親赴許多國家宣傳,據聞她總是在每次行程簽完所有的書,甚至寄送謝卡予讀者,可見她達成願望的決心。

  蘇珊也在《娃娃谷》的電影版中客串一角,飾演珍妮自殺翌日前來採訪的記者。但,或許是改編得不甚理想的緣故,她並不喜歡這部電影。除電影版外,《娃娃谷》亦數度改編為電視影集及廣播劇,最近的一次預定今年於美國NBC電視網播出。在《娃娃谷》以後,蘇珊的兩本小說《The Love Machine》(1969)與《Once Is Not Enough》(1973, 台灣曾三度發行中譯本題名「畸戀」、「此情綿綿」與「情猶未盡」)亦翻拍成電影,片名分別譯為「紙醉金迷」與「深情」。

  《娃娃谷》已知最早的中譯本,是徐慰筠、高露萍合譯,在1977年由教授書局印行,天龍出版社曾再版發行。另一版本則是王安辰翻譯,好時年於1980年出版,此版本也曾由自華、可筑二度發行,目前較易在二手市場尋得。

07  08

圖左:莎蘿黛德、芭芭拉柏金絲與蓓蒂杜克。 圖右:賈桂琳蘇珊 (後方立者)於本片宣傳照之拍攝現場與三位女主角留影。

演員簡介

  《娃娃谷》全片的「嬌點」莫過於三位女主角:芭芭拉柏金絲、蓓蒂杜克、雪倫泰蒂的組合。她們與書中角色的氣質均非常相符,不僅令安恩、妮莉、珍妮活了起來,生動地展現在銀幕上,更使觀眾猶如真正看見了她們在賈桂琳蘇珊筆下所描述的美麗與活力。

  芭芭拉柏金絲 (1942~)是影視雙棲的演員。她曾於學生時代修習表演與舞蹈,早期的工作是在夜總會擔任伴唱及伴舞。1961年,她首次在電影中亮相,同時踏入電視圈,客串了許多影集。柏金絲的成名作是以麥泰莉 (Grace Metalious)的小說《小城風雨》(Peyton Place, 一譯「北敦莊」)改編的同名電視影集,她藉此獲得1966年的艾美獎提名,亦是該劇唯一貫穿全季的女演員。翌年,柏金絲在《娃娃谷》挑樑演出第一女主角,隨著電影的大為賣座,她的聲勢也來到巔峰。

  柏金絲與莎蘿黛德透過《娃娃谷》的拍攝成為親密好友,為此曾遠赴倫敦,在黛德與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的婚禮中擔任她的伴娘。由於柏金絲喜愛英國的環境,在黛德遇害之後不久,即遷往倫敦定居,並在該地接拍電影。1970年代中期以後,柏金絲參與的多屬電視電影,當時她的星途已漸走下坡,赴法結婚後,雖仍繼續表演工作,但作品數量已減少許多。

  蓓蒂杜克 (1946~)以童星起家,在1950年代即已在電視影集與廣告中亮相。1959年起,她在百老匯參與《熱淚心聲》(The Miracle Worker)演出,該劇連演將近兩年,杜克的聲譽也隨之蒸蒸日上,並透過1962年的電影版榮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翌年,為她量身打造的電視節目《蓓蒂杜克秀》(The Patty Duke Show)連播三年,內容主要敘述青少年遭遇的麻煩,杜克又憑藉此作得到艾美獎提名。

  1965~68年間,杜克曾灌錄多張唱片與單曲,其中不乏排行榜熱門之作。由於她能歌能演,在《蓓蒂杜克秀》結束以後,即轉戰影壇,透過接拍《娃娃谷》意圖由少女明星轉型成為真正的演員,繼而又藉著《處女的煩惱》(Me, Natalie, 1969)獲得金球獎最佳女演員。次年,杜克返回螢光幕前,以《My Sweet Charlie》贏得她的第一座艾美獎。

  杜克該次分享得獎感言時情緒不穩,被疑吸毒,實際上她罹患躁鬱症,直到1982年才診斷出來。此後,她仍繼續自己的演藝工作,但勻出許多時間往返各地,和公眾分享心理疾病議題。1996年,杜克獲選為「最偉大的五十位電視明星」的第40名。

  雪倫泰蒂 (1943~1969, 多譯作「莎蘿黛德」)曾是選美冠軍,在早期居住於義大利的兩年間已初步接觸影視工作。黛德於1962年返美,開始在電視節目與電影中擔任陪襯,1965年末,她的底子被製片藍梭霍夫 (Martin Ransohoff)認為足以勝任重要角色,始於《兇宅驚魂》(Eye of the Devil)中有了正式演出,並陸續以主要人物身份接演電影。雖然黛德的演出獲得不少肯定,但稀少的戲份卻使她顯得有如花瓶,直到《娃娃谷》一片,她才真正得到了發揮演技的空間,同時藉此獲得金球獎最佳新人提名。

  莎蘿黛德美艷動人,曾頻繁擔任擔任封面女郎,或在《VOGUE》等時裝刊物中客串模特兒,據說1973年問世的一款芭比娃娃,靈感即來自她在《艷侶迷春》(Don’t Make Waves, 1967)所飾演的角色。1969年8月,她與幾名友人於自宅遭到闖入的曼森組織 (Manson Family)成員殺害,案件纏訟數十年,一再引起世人關切。即便黛德生前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她迷人的形象不斷流傳,甚至晚近仍有時尚雜誌發表以她作為缪思的造型。

  其實,在塵埃落定前,安瑪格麗特 (Ann Margret)、拉蔻兒薇芝 (Raquel Welch)、甘蒂絲柏根 (Candice Bergen)都曾是女主角的人選。柏根被屬意飾演衛安恩,薇芝則是駱珍妮,但兩人均因故無法接拍。而最後得到安恩一角的芭芭拉柏金絲,起初是郝妮莉的人選。

09  10

圖左:安恩 (芭芭拉柏金絲)至劇場尋海倫 (蘇珊海華)簽約。圖右:慕仁 (李葛蘭)接獲巡演通知後,立刻連絡彤尼之醫生。

  蘇珊海華 (1917~1975)早年擔任平面模特兒,與眾多女星一同角逐過《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1939)的「郝思嘉」一角。她在二戰期間逐漸走紅,開始在電影中挑樑演出,並在戰後成為最受歡迎的女星之一。1950年代,海華以其演技屢屢贏得讚賞,更透過《鐵窗無淚》(I Want to Live!, 1958)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海華的表演生涯持續至1970年代,她最為著名的電影有《雪山盟》(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1952)、《成吉思汗》(The Conqueror, 1956)等。

  《娃娃谷》一片的「羅海倫」原訂由茱蒂迦蘭 (Judy Garland)演出,她已將插曲錄製完成,但因酗酒與若干問題遭到解僱,露西鮑兒 (Lucille Ball)與蓓蒂戴維絲 (Bette Davis)也曾是考慮的人選,但最後改邀蘇珊海華擔任。海華的詮釋頗具說服力,美中不足的是她在片中的演唱需要倚靠歌手配音完成。

  李葛蘭 (1925~)是戲劇演員出身,藉著1949年演出的《Detective Story》得到讚譽,兩年後參加電影版拍攝,即獲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然而她不久後便被捲入麥卡錫主義 (McCarthyism)引起的好萊塢黑名單風波,由於葛蘭拒絕配合非美行動調查委員會 (House Committee on Un-American Activities)之要求,與已列名的丈夫對質,因而被列入黑名單,遭禁止從事電影工作長達十二年。期間,葛蘭仍繼續在百老匯進行演出,直到1960年代初才重返影視工作,並陸續獲得艾美獎與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她演而優則導,80年代更透過拍攝紀錄片獲奧斯卡獎。

  李葛蘭在《娃娃谷》的戲份不多,但她卻能將溥慕仁一角的精神呈現出來。共事的芭芭拉柏金絲與莎蘿黛德均將其作為學習榜樣,對她的演技稱讚有加。

  蘇珊海華與李葛蘭的外型與原著描寫的羅海倫及溥慕仁差異甚大。書中屢次形容羅海倫走樣的身材與肥胖的腰圍,她更經常被譏為「老醜婆」,但蘇珊海華卻駐顏有術,身材更是修長苗條。至於溥慕仁,曾有一段是她比較自己與彤尼天差地遠的容貌,彤尼是美男子,而慕仁非常平庸,李葛蘭則是位美人。幸而兩位女星的演技彌補了不足,她們將角色的氣質都詮釋了出來。

12  14

圖左:彤尼 (湯尼史考帝)於夜總會演唱,對珍妮 (莎蘿黛德)一見傾心。 圖右:妮莉 (蓓蒂杜克)嚴重仰賴安眠藥生活。

13  11

圖左:妮莉進入療養院後,安恩與雷恩 (保羅布魯克)前來探視。 圖右:妮莉與海倫於化妝間一言不合,發生肢體衝突。

改編簡述

  「這是個充斥著酒精藥片的煉獄-興奮劑、安眠藥、紅藥丸、綠藥丸、使她們逃避世界的藥丸、使她們神智清醒的藥丸-這些明星人物們致命的『娃娃』,也就是『娃娃谷』一書中通往寧靜、遺忘……甚至死亡的神秘通道。」-〈在埃佛勒斯之巔〉

  「娃娃」是藥物的代名詞,書中的人物以它們的外觀稱呼「紅娃娃」、「綠娃娃」等。在原著的故事之前,有一段文字以埃佛勒斯的攀登借代追名逐利的過程,能成功抵達巔峰者寥寥無幾,即便他們勝過許多人,來到最高處,但此時卻已距離群眾相當遙遠,站在該處所能感覺的並非原先預期的歡樂與幸福,而只有孤獨。「娃娃谷」正位於埃佛勒斯的頂端,當這群人為了使停留巔峰的時間加長,他們必須借助各種藥物令自己的體能可堪繼續登峰造極。

  《娃娃谷》原著的敘事時間自1945~1965,橫跨約二十年左右,以順敘的方式鋪陳。本書以三位女主角區分章節,但並非段落式,而是故事的重心落在何者身上,該部份便由其名字作題,並以「某年某月」的時間點方式依序呈現情節的發展。書中以安恩與妮莉的章節為重,珍妮略少,電影的戲份比例也與此近似,並同樣採順敘。但由於電影受時間所限,必須將二十年間的故事濃縮,使內容顯得過於精簡,也減少了戲劇性。

  簡單來說,三位女主角各自的遭遇大致上可以歸納為感情、事業與外貌。安恩不似另外兩人,她對名利較無感,卻也不那麼汲汲於婚姻,遠離家鄉的目的除了開拓新世界外,也為追尋一種發自內心的熱烈的愛情,因此她在幾段羅曼史中均十分理智,唯有男主角柏雷恩引發了她真實的感情。柏雷恩的個性自我中心,愛情觀也偏向享受當下,但安恩篤定自己對他的感情,因此與其他男性僅能發展友情或親情,無法擦出火花,她一度與齊凱文論及婚姻,但最後仍回到雷恩身邊。安恩在原著中並未返回羅倫西亞,而是與雷恩結婚,但他先後與妮莉以及新進的女星產生戀情,致使安恩忍受極大煎熬,最後必須借助「紅娃娃」(安眠藥「西可諾 (Seconal)」)度日,她對於雷恩的感情終於漸趨麻木。

  電影版對於安恩的呈現也聚焦在愛情上,但精簡過後只剩下一段比較明顯的羅曼史,實際上,安恩在書中共有三段感情。此外,雷恩的性格未能完整交代,自然安恩在這數年間的情感波動便減弱了。安恩在結尾終於對雷恩心寒,其實是她的故事中最大的高潮,可惜改編後顯得有些類似一般的愛情片。不過,編劇並未漏掉安恩的純真善良,而她的氣質與神韻也透過芭芭拉柏金絲成功地躍然銀幕。顯得有些類似一般的羅曼史

  妮莉起初是個非常天真的少女,由於她的童年都在貧窮中渡過,因此一心想要賺錢致富,認為那將能為她帶來幸福。她在原著裡是安恩的第一位朋友,兩人同住一公寓,借助安恩的相助,終於得到飛黃騰達的機會。然而隨著她日漸走紅,必須藉助藥物來維持龐大的工作量,先是「綠娃娃」(興奮劑「Dexedrine」),接著加服紅娃娃,繼而黃娃娃 (安眠藥「尼布特 (Nembutal)」),甚至在拍戲前倚靠注射式藥劑提神,成了全書服用最多藥物的角色。妮莉發覺她並未因成功而獲得幸福,反而一無所有,她也因藥物濫用而生活萎靡、性情大變,起初仍念念不忘安恩的友情,最後翻臉不認人,劇烈的改變令人觸目驚心。

  電影對妮莉因邁向巔峰而毀壞人生有頗多著墨,然而她濫用藥物以致終日在服藥,並產生強大抗藥性的部份卻沒有被表現出來,少去了許多張力。前述雷恩的部份交代不完整,因而妮莉是如何背叛安恩到了喪失良知的地步也隨之欠奉。由於劇情作了改編,觀眾無法得知她並不是陷入萬劫不復,根據原著的敘述,妮莉經歷多次東山再起,又幾度墮落深淵後,被預測將永遠活在大起大落的循環中。

  珍妮擁有令王子傾倒的美貌,最後卻因之受害。她素有失眠困擾,卻需要維持自己唯一的本錢,因此是第一個開始倚賴藥物的角色。雖然所佔的篇幅不如前述兩者,但珍妮的故事可能是最富傳奇性的。她始終嚮往婚姻生活,不斷尋覓良緣,費盡心機與彤尼結婚卻得知其患有無藥可醫的疾病,於是轉往巴黎成為性感巨星,再紅回好萊塢。由於歲月是大敵,珍妮便活在謊報年齡的狀態中,甚至被迫整形以替電影公司賺錢。當她與一參議員相遇,以為終於得到幸福之際,卻遭到無法生育與乳房腫瘤的雙重打擊,不料未婚夫所喜愛的正是那對乳房,使她在恐懼之下走上絕路。珍妮除了美麗以外,也擁有少見的善良,為彤尼的隱疾保守了一輩子的秘密,她的遭遇是三名主角中最動人的。

  電影版的珍妮沒有如此迂迴的故事,而改編成堅守愛情而遠赴歐洲賣弄色相的女子,但她的自殺卻跟著削減了說服力。即便少去原著裡的傳奇性,但仍被稱許為全片最令人共鳴的角色。莎蘿黛德的亮麗外型以及溫婉的聲線與舉止正宛如珍妮的化身,由於賈桂琳蘇珊對珍妮的外表有諸多描繪,兩相比較之下,更覺讚嘆。

  《娃娃谷》的原著幾乎沒有冷場,因此不容易去討論電影在選擇哪些情節的狀況下會更加完美。無可質疑的是,蘇珊緊扣著「埃佛勒斯之巔」的題旨,呈現出女子們是如何使自己沉陷於藥物與空虛中,但電影版由於省略掉太多內容,母題隨之淡化,故事流於言情,並且顯得很急促,導致若干片段交代不周。如果單論電影,它仍不失為可看的文藝片,一旦與原著相比則勢弱太多。《娃娃谷》上映當時是賣座鉅片,但影評卻不甚理想,我想是出於這個原因。

《娃娃谷》電影預告

流行文化

  除卻電影的劇情,《娃娃谷》在今日最大的價值,莫過於它呈現了1960年代的許多流行元素,特別是普普藝術與它衍生而來的彩妝造型、服飾以及場景設置。在服裝方面呈現出了最具代表特色的設計,包括了不注重腰身的服裝、幾何圖案、以及充滿太空感的金屬色系。彩妝也是當代最時髦的樣式,假雙眼線、崔姬式的假睫毛、金屬光澤的淡色唇膏,這種「普普妝」曾在幾年前被改良,並小規模流行過。至於髮型則展現了諸多花樣,其中最主要的是刻意墊高的豐厚髮量配合高馬尾與部份假髮,以及當時最盛行的刮髮。1960年代後期最典型的美容與服裝,幾乎濃縮在本片當中,其中芭芭拉帕金絲的一段「綺麗」化妝品廣告,即將當時流行的美感發揮得淋漓盡致。

  出於片中的男女情愛被形容成陳腔濫調、矯情、不合真實 (據聞在首映當時,一些場面便已惹人訕笑),致使數十年後的今天,《娃娃谷》又成為一部「campy cult classic」。Campy曾被譯為「坎普」,擁有固定的愛好者,應用在電影方面,主要指觀賞或複製重現電影中刻意的矯揉造作、脫離真實的趣味,形成一種次文化,因此受到歡迎的作品即被歸類在cult film當中。有些電影在上映當時符合主流的喜好,然而過時以後顯得賣弄姿色、做作、笨拙等,因此重新翻紅,成了「坎普經典」,也有些作品是刻意在呈現坎普式的樂趣。目前有愈來愈多觀眾不僅懂得欣賞campy式的喜感,也能理解這方面塑造的美感了。

15

左起:芭芭拉柏金絲、莎蘿黛德與蓓蒂杜克。

後記

  為了寫這篇文章,特地自網拍購得一本《娃娃谷》。不料讀至妮莉進入療養院的部份起,卻缺了足足33頁,並且囊括了安恩與雷恩重逢的另一段重要情節,發現的當時真覺得是樁悲劇。

  雖然可以和二手書店反映,但畢竟是出版時就缺少這麼些頁數,也沒辦法彌補了。再說二手書店也不會有另一本相同的書讓我更換,因為我當初就相中它是已知最早的1977年版,而且只有那麼一本,其他在網拍流通的都是另一位譯者的版本。

  說來這原本可能是出版商的一個小缺失,但是經歷三十幾年輾轉落入我手上,卻演變成一個悠久的錯誤了,該覺得奇妙嗎?

(台北映演廣告,感謝小管)

Written by Evance


free counters

歡迎閱讀其他文學改編電影介紹

義大利之旅 (Viaggio in Italia, 1954)
(原著:葛蕾德《二重奏》)

三面夏娃 (The Three Faces of Eve, 1957)
(原著:薛克本、柯烈克里《三面夏娃》)

瑪咪姑媽 (Auntie Mame, 1958)
(原著:派崔克丹尼斯《瑪咪姑媽》)

毒姬 (Il tuo vizio è una stanza chiusa e solo io ne ho la chiave, 1972)
(原著:愛倫坡《黑貓》)

私生活 (La race des 'seigneurs', 1974)
(原著:馬赫索《克麗西》)

未曾許諾的玫瑰園 (I Never Promised You a Rose Garden, 1977)
(原著:海納格陵《未曾許諾的玫瑰園》)

 

arrow
arrow

    依凡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