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garden01

未曾許諾的玫瑰園 (I Never Promised You a Rose Garden)

美國地區上映時間:1977.07.14 (紐約)

發行:New World Picture

原作:海納格陵 (Hannah Green)

導演:安東尼佩基 (Anthony Page)

演員:

比比安德蓀 (Bibi Andersson) 飾 弗雷醫生 (Dr. Fried)

凱瑟琳昆蘭 (Kathleen Quinlan) 飾 蒂柏拉 (Deborah Blake)

雪爾維薛耐 (Sylvia Sidney) 飾 科勒 (Miss Coral)

瑪婷芭烈 (Martine Bartlett) 飾 秘密夫人 (Secret Wife)

席妮哈梭 (Signe Hasso) 飾 海崙 (Helene)

蘇珊泰芮兒 (Susan Tyrrell) 飾 李 (Lee)

蘿倫妮葛瑞 (Lorraine Gary) 飾 儀特 (Ester Blake)

班皮亞札 (Ben Piazza) 飾 傑克 (Jay Blake)

妲蓮卡菲歐朵 (Darlene Craviotto) 飾 卡拉 (Carla)

藍尼森東尼 (Reni Santoni) 飾 波 (Hobbs)

諾曼奧登 (Norman Alden) 飾 麥比森 (McPherson)

勞勃維哈洛 (Robert Viharo) 飾 安底拉伯 (Anterrabae)

傑夫康納威 (Jeff Conaway) 飾 利得美 (Lactamaeon)

保羅簡金斯 (Paul Jenkins) 飾 雷爾遜醫生 (Dr. Royston)

理查赫德 (Richard Herd) 飾 哈雷醫生 (Dr. Halle)

芭芭拉史蒂 (Barbara Steele) 飾 伊達 (Idat)

(人名以中譯本為準)

彩色 / 英語 / 92分鐘

劇情介紹

  患精神分裂之少女蒂柏拉入住療養院,於寢室邂逅友善室友卡拉主動以香煙相請。首度與主治醫師弗雷見面以前,蒂柏拉由於心理機制而進入幻想之王國「黟」,神祇利得美溫柔指示其自衛,切勿背叛境內諸君。弗雷透過問診,發現蒂柏拉對自身有諸多負面思想,並得知其由於童年接受尿道手術所伴隨之羞恥與疼痛而對人們之善意欺騙厭惡,進而棄絕現實世界,且認為體內腫瘤仍舊存在。弗雷問話之際,蒂柏拉誤將黟中用語洩露而遭到幻想世界眾聲咒罵,遂與現實隔離。

  夜間,蒂柏拉自罵聲中甦醒,取走卡拉之鐵製煙盒,離開寢室進入黟境,奔至人群聚集之處。蒂柏拉遭到黟之眾人包圍指責,神祇安底拉伯賜予短刀,示意自行懲罰,蒂柏拉持短刀沿手臂割下。實際上,蒂柏拉於浴室中以煙盒將手臂割出多道傷痕。甦醒後,她已身處重度精神病患所居住之病房,弗雷前來問話未果。

  其後,蒂柏拉透露自認有毒,且幼時曾試圖謀殺襁褓之妹,弗雷嘗試要求蒂柏拉回憶,卻使之陷入恐懼。弗雷見狀,承諾時間將證明其不予背叛,但蒂柏拉認定自己不屬現實世界,並道出「黟」字,四周立刻迴盪起雜音。弗雷詢問「黟」意,蒂柏拉以其中名詞「伊莫」回答「死亡」,並請求醫生莫再追問,隨後即陷入黟中環伺之敵視與懲罰。

  蒂柏拉於隔離室之冷被褥中甦醒,職員麥比森與波前來為其解開束帶,期間蒂柏拉與波發生言語對峙。波離開後,麥比森囑咐蒂柏拉饒恕之,縱然波本身亦有疾病徵狀,並心理上排斥病人。晚間領取鎮靜劑時,自稱英皇秘密夫人之患者突然發作,認為將遭性侵,在麥比森安撫下回歸平靜。路過病房,卡拉向蒂柏拉透露其母槍殺全家,惟卡拉一人生還之往事。

  蒂柏拉雙親傑克與儀特前來與弗雷會面,弗雷表示蒂柏拉病情起伏不定,無法保證她何時康復,且不建議家人探視。傑克原執意與女兒見面,按捺下來。蒂柏拉於會診時質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與醫生合作,弗雷告訴蒂柏拉生命之義,耳語旋即自黟傳來,爾後嘗試回憶過去時,蒂柏拉仍不禁恐懼。

  病人們於大廳各自活動,李當眾歌舞,並提及出院患者科勒女士再度轉入病房,引起一陣不齒。海崙與一臥地啼哭之病人發生扭打,服務員制止無效,大廳逐漸陷入混亂當中,麥比森、波等職員前來將所有人一一架離。

  於隔離室之經驗中,蒂柏拉曾無意刺中卡拉之心傷,並目睹海崙遭波連甩耳光而數度陷入黟之恐懼。面談時,弗雷詢問蒂柏拉是否曾告知行政人員隔離室之事件,蒂柏拉表示對方似乎並未採信。弗雷承諾將於會議提出此事,但其無法掌管醫院行政之言論引起蒂柏拉質疑,認為現實世界之劣性即在於未能對惡施懲。弗雷答覆其並未承諾世界一切美好,蒂柏拉再度聽聞黟之耳語。

  科勒由成群服務員架入病房,引來許多病人爭睹,蒂柏拉脫離職員戒護向之示意。科勒一時興起,於房內扔擲病床作亂,隨後即遭制伏。夜間,蒂柏拉不顧黟內眾聲前往科勒寢室,詢問對方是否願向她教授知識,卻目睹波痛毆試圖亂竄之科勒而陷入恐懼,語無倫次地逃向麥比森求援。

  蒂柏拉於面談中症狀發作,離開弗雷診室,奔向利得美,一同馳騁於黟境與性的幻想內。大廳時間,科勒教授蒂柏拉數學,英皇秘密夫人隔窗發覺波正辭行,眾人大喜,紛於窗邊對外捓揄。不久,海崙於工藝室散佈波自殺之消息,引起混亂,蒂柏拉逃離途中卻發現安底拉伯與黟中之眾前來追殺,倉皇躲入浴室,以頭撞擊地面,留下血書。

  蒂柏拉向弗雷敘述自己引人受害之毒素,弗雷通知其父欲前來探視,並引出過傑克為防範女兒受騷擾卻反向苛責之,此負面回憶使蒂柏拉觸及內心傷痛而哭泣,弗雷遂認定她大有進步,縱有安底拉伯虎視眈眈,蒂柏拉仍答應探視之要求。與雙親見面期間,蒂柏拉於戶外看見黟之神祇伊達試圖引誘其離開現實。

  弗雷因工作所需將離開醫院數週,同時安排另一醫生雷爾遜負責與蒂柏拉面談。然雷爾遜之權威式問診,使蒂柏拉無法順利表達內心事物,因而感到挫折。卡拉表示哈雷醫生將允許其重回人群,蒂柏拉順勢向哈雷求援,但其行程滿檔,使蒂柏拉陷入雙重恐懼,並於黟中目睹弗雷之死。蒂柏拉以煙頭燒灼手臂,治療中仍見安底拉伯之訕笑及黟之儀式,利得美奔馳而去,棄蒂柏拉於不顧。弗雷歸來,見蒂柏拉毀棄自我。

  入院滿兩年的問診,蒂柏拉懷疑自身力量不足以對抗疾病,產生放棄之意,但弗雷表示其能力大於自行創建之國度,足以在前者與現實中作抉擇。蒂柏拉飽受黟之騷擾,試圖克服,於浴室中再次以煙頭燒灼,發現痛覺恢復而喜極,不顧服務員慌忙,歡呼蹦跳,並一再向麥比森要求通知弗雷。

  安底拉伯深夜驚現,即將置於死地的利得美向蒂柏拉哀求,然蒂柏拉終在悲痛中放棄之,並急切呼喊弗雷。服務員趕來安撫,路過之李道賀蒂柏拉恢復痛覺。

  弗雷與蒂柏拉慶祝將至之康復,蒂柏拉期盼敘述入學後可進行的生涯規劃,並贈予弗雷一篇文章,表示其恢復了所有對世界的感知。蒂柏拉同卡拉於戶外遊玩,並興奮嘗試與年輕男孩練習棒球。分手前,卡拉邀約出院後前來與之同住,蒂柏拉欣喜相擁。約定次週的探親後,蒂柏拉與友道別,踏上光明歸途。

rosegarden05  rosegarden09

圖左:《未曾許諾的玫瑰園》1964年之原文版封面。 圖右:中譯版。

《未曾許諾的玫瑰園》

  原著作者本名喬安格琳柏 (Joanne Greenberg),1932年生,畢業於華盛頓美國大學,主修人類學與英語文學,曾於科羅拉多礦產學院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教授創意書寫。1963年,格琳柏出版第一本著作《The King's Persons》,並藉之獲得同年的美國猶太書籍學會獎 (Jewish Book Council of America award),此後創作多本長篇或短篇小說集,並屢屢獲獎,至今仍有作品問世。

  《未曾許諾的玫瑰園》(I Never Promised You a Rose Garden)出版於1964年,是喬安格琳柏根據自身經歷寫成的半自傳體小說。格琳柏於少女時期曾被診斷罹患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並自行幻想出一個擁有獨特語言的國度,當其他醫生對此情況持保留態度時,來自德國的女醫生菲達弗雷契曼 (Frieda Fromm-Reichmann)將格琳柏的創造力視為潛藏的健康,判斷她仍有機會康復。格琳柏將故事背景設定於1940年代末期,書中的弗雷醫生即是以弗雷契曼為藍本,女主角蒂柏拉的年齡亦與格琳柏相同。本書是喬安格琳柏最為暢銷的作品,除在1977年拍攝成電影,亦於2004年改編為舞台劇。

  《未曾許諾的玫瑰園》中文本於1971年在台發行,由當時就讀台大醫學系的符傳孝翻譯。早期的台灣社會對於精神病的認知有限,時任教於台大醫學院的曾炆煋醫師在序中特別簡介了精神分裂症的概況,加以原著內的詳細描繪,應引領不少讀者入門。但中譯本封底將海納格陵簡介為女精神分析家,實為一誤。

  (由於書中所述之精神分裂症狀與現今定義的精神分裂並不完全相符,加以早年對此疾病認知有限,往往將其他心理病症診斷為精神分裂。1981年,兩位心理學家檢驗《未曾許諾的玫瑰園》中的敘述,認為格琳柏 / 蒂柏拉所患為身心症 (somatization disorder)。)

  格琳柏多使用本名撰寫小說,海納格陵 (Hannah Green)是《未曾許諾的玫瑰園》出版時使用的筆名。此書是格琳柏唯一在台發行的著作,目前市面上並無販售其作品的中譯本,但仍可搜尋到同名美國作家漢娜格林 (Hannah Green)的書籍,兩者並非同一人。

《未曾許諾的玫瑰園》電影片段,前半為蒂柏拉發現自己恢復痛覺,喜出望外,後半為蒂柏拉向弗雷敘述自己曾計劃謀害妹妹一段 (兩者未按劇情先後排列)。

改編簡述

  《未曾許諾的玫瑰園》得以改編為電影的緣由,是因不久之前同為小說搬上銀幕的《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大獲成功,引起市場興趣,製片人羅傑柯曼 (Roger Corman)因而得來投資。

  但以電影九十餘分鐘的長度表現一本長篇小說,勢必會犧牲許多細節與重要段落,使故事顯得片斷。電影版精簡原書內容,除了添加性幻想的元素外,並未再新增任何情節或調整故事結構,如果不曾閱讀原著而直接欣賞本片的觀眾,恐怕會感到有些平板,對若干事件的起因也不容易完全了解。

  本片有一個較重要的刪減。在原著中,格琳柏曾在許多段落提及蒂柏拉出生於猶太家庭,而布勞 (Blau, 電影改為Blake)家又因移民與搬遷的緣故,使家族內的人物往往因自己的血統而與外界產生衝突,特別是蒂柏拉在稚齡時即需揹負許多歧見與壓力,因此這是導致她發病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但電影將這部份完全刪去,蒂柏拉罹患精神分裂的原因僅剩童年所接受的尿道手術帶來的不堪遭遇,使劇情的張力稍有影響。

  格琳柏曾在一次訪談透露,猶太情結的刪減肇因於製片方面對此感到恐懼。她也表示電影的任何觀點皆未與之商議,僅有比比安德蓀曾經與她接觸,安德蓀曾告訴她,製片認為格琳柏無藥可救地瘋癲,因而無法與她進行討論。

  2004年的舞台劇版本,編劇華特紐頓 (Walter L. Newton)與格琳柏合作,並且擴展原本的故事,更新了關於菲達弗雷契曼醫生的資料,並復原電影版刪去的反猶情節與猶太相關要素。此劇於綜藝雜誌 (Variety)與丹佛郵報 (The Denver Post)均獲得正面評價。

rosegarden04  rosegarden08

圖左:凱瑟琳昆蘭 (飾蒂柏拉)與比比安德蓀 (飾弗雷)於聖誕節慶祝蒂柏拉即將踏出社會一段。 圖右:比比安德蓀在本片的扮相。

演員簡介

  即便故事的改編方面因為省去許多情節,而使電影顯得較平板而片斷,但本片最使人讚賞的,莫過於集合了多位演技派的女明星:凱瑟琳昆蘭、比比安德蓀、雪爾維薛耐、席妮哈梭同台演出。

  比比安德蓀 (Bibi Andersson, 1935~)瑞典籍的演員,早期曾在斯德哥爾摩的皇家戲劇院擔任舞台劇演員,1951年開始參與電影拍攝。她曾藉著《情婦》(Älskarinnan, 1962)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女演員。自50年代晚期至70年代,安德蓀曾多次與導演英格瑪柏格曼 (Ingmar Bergman)合作,她最為聞名的幾部電影如《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 1957)、《假面》(Persona, 1966)等,均是柏格曼的作品。安德蓀演出的美國電影數量不多,在《未曾許諾的玫瑰園》中,弗雷醫生幾乎僅有問診的戲份,因此沒有太多發揮空間。安德蓀的表演生涯悠久,直到2009年仍有電影作品問世。

  凱瑟琳昆蘭 (Kathleen Quinlan, 1954~)年輕一些的觀眾,大約較熟悉她在《阿波羅13》(Apollo 13, 1995)飾演太空人湯姆漢克的妻子,並憑藉此片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昆蘭於1972年從影,是影視雙棲的演員,1977年,她以首度領銜主演的電影《未曾許諾的玫瑰園》獲得金球獎最佳女配角提名,此後直至1980年代中期,她曾於多部電影中擔任女主角。由於電影的長度,蒂柏拉的許多曲折的遭遇被大幅縮減,因此她的部份原可以表現得更加震懾人心。但凱瑟琳昆蘭在有限的情節內成功詮釋出蒂柏拉的許多特色,使這個人物栩栩如生,尤以她幾度發病的模樣,使人記憶猶新。

  片中有兩位1930年代便起家的老牌明星:雪爾維薛耐與席妮哈梭,兩人的戲份都不多,但由於她們深厚的演技,為電影增加了不少可看性。

  雪爾維薛耐 (Sylvia Sidney, 1910~1999)早年即於希區考克與佛列茲朗等名導演的作品中擔任女主角,並屢次與重量級的男主角搭配演出。1950年代,她靠著出色的表現而轉型成為演技派女星。在本片中,雪爾維薛耐飾演年邁體衰,但病發時卻力大驚人的科勒女士,雖僅有幾個鏡頭,然透過她被一群服務員抬著出場,不久又在特寫鏡頭內大變臉,觀眾仍然能感受到大明星的氣勢。

  席妮哈梭 (Signe Hasso, 1910~2002)生於瑞典,少女時期亦曾在斯德哥爾摩皇家戲劇院登台演出,1940年前往美國發展時,雷電華 (RKO)曾以「下一個嘉寶」為之宣傳。50年代末期以後,她轉於瑞典與紐約間進行電影拍攝與舞台演出。哈梭在創作上也有傑出表現,發行過小說與個人專輯。她在《未曾許諾的玫瑰園》飾演原作中頗有份量的角色海崙,平靜時從容優雅,病發卻十分野蠻,在療養院的幾次混亂裡,她都是最顯眼的人物,透過哈梭的詮釋,活靈活現。

  此外,曾分別獲得奧斯卡與艾美獎女配角提名的蘇珊泰芮兒與瑪婷芭烈也在電影裡飾演較重要的女病人。參與過四集《大白鯊》(Jaws)的蘿倫妮葛瑞則飾演女主角蒂柏拉的母親。

rosegarden02  rosegarden03

圖左:班皮亞札、凱瑟琳昆蘭與蘿倫妮葛瑞,於蒂柏拉父母前來探望一段。 圖右:工藝室中,席妮哈梭飾演的海崙正報告波自殺之消息,最左方為瑪婷芭烈 (飾英皇秘密夫人),最右低頭者為蘇珊泰芮兒 (飾李)。

遺珠

  除了猶太部分遭到刪減而影響了後續許多情節外,若干在原著中相當重要或引人注意的部份也未在電影中表現出來,頗為可惜。以下簡單介紹這些細節。

  在格琳柏的敘述下,「D病房」(病況嚴重患者所居住)內的人們彼此擁有一種坦誠與默契,她們似乎了解自己與常人之相異,以及病況之嚴重,產生了類似於「再壞也不過如此」的意識,因此在她們日常生活中的互動無需掩飾什麼。而情況較輕微的病房,便開始出現現實世界的「惡習」:虛偽、假裝、欺瞞等。另外,麥比森與波的截然不同的工作態度也是值得一提的,電影中並未交代他們前者較受歡迎,後者卻經常遭受攻擊,原因在於麥比森不會使病患感覺到雙方之間存在任何不同,波則反之。

  原書對於精神分裂發病時的情況作了相當生動的描述,特別感知方面的崩解。蒂柏拉的視覺經常陷入一片灰色或是失去秩序的狀態,在酷熱的夏天冷得顫抖,對疼痛的感覺也產生變化,這即是片末蒂柏拉發現以煙頭燒灼會引起疼痛時喜出望外的原因。自黟返回現實之際,通常蒂柏拉會停留在一中間地帶,看得見現實卻無法解讀,例如故事裡提及她面對課本的文字,但它們成了一些失去意義的線條。

  蒂柏拉以煙頭燒灼自己的行為,一般可能被視為自虐等失控現象,實際上,當弗雷告假而新醫師無法理解她的內在時,蒂柏拉感到體內形成了一座負面情緒堆積而成的火山,於是她思考著以「逆火」的方式來抵消火山的熱度,避免它爆炸,即一次次以香煙燒灼手臂。而這些均失效以後,火山終於爆發,導致蒂柏拉於浴室傾瀉狂暴的憤怒,並留下血書。這是一種衝突中的進展,類似壓力釋放,然而它很容易被外人誤以為病患的情況惡化。

  黟 (Yr)在原書中曾是相當美麗的區域,給予蒂柏拉心靈的庇護與安慰。然而它的電影場景是另一個缺憾,當蒂柏拉首次由醫院奔入黟的領域時,配樂與畫面一度使觀眾有進入夢幻地帶的感覺,然而黟的環境卻佈置得相當原始,安底拉伯、利得美以及群眾身穿土著似的服裝,不見他們在書中的美感。安底拉伯在原著中是「永墜之神」,頭髮是閃爍的火燄,帶著蒂柏拉自黑暗中下墜至一個電影沒有交代的區域「土齊」(Pit)。利得美則是「黑色之神」,有時騎乘黑馬,有時能似鷹一般翱翔,他近似於蒂柏拉的同伴。原書最末曾提到安底拉伯的創造源於蒂柏拉觀看過的繪畫中的撒旦,因此這些神祇原是她意識的一部份。我想在治療中,精神病患雖然需要在兩個世界之間作出選擇,但那並不意味得將另一者消滅,而是互相融合。

  (始終查詢不到「土齊」字的資料,如有朋友認識此字,請不吝賜教。)

rosegarden06  rosegarden07

圖左:凱瑟琳昆蘭與雪爾維薛耐 (飾科勒)於工藝室。 圖右:凱瑟琳昆蘭的「黟之皇后」扮相。

後記

  精神分裂是心理疾病中較為普遍的一種,許多人會將它與人格分裂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亦稱多重人格)混淆。記得大學時的心理學講師向我們解釋,偶爾於大街上可見的無端咆哮者,通常即為精神分裂病患,顯見此疾病之常見而未獲民眾廣泛認識。《未曾許諾的玫瑰園》細膩地展了許多病徵,以及精神病患者的生活模式,使讀者得以身歷其境,並對之有了初步認識。

  這本書的名稱曾於書中透過弗雷醫生道出。「我從不曾答應妳一個玫瑰園」是十分有餘韻的句子,既然現實世界並不是一座玫瑰園,病人何以需要放棄幻想國度呢?透過故事的提示,讀者可以知道現實生活形容戰鬥,然而它仍有許多美好的誘因促使人們願意奮發下去,但我希望再次強調,也正因為世界上有許多醜惡存在,於是有人無法承受苦難而罹患了精神疾病,造成其自身與家庭的不幸。在生活中,我們不能僅僅朝著美善的地方看,那是自我欺騙與麻醉,人類必須謹記著那些悲慘或邪惡,才能進而找出解決之道,提升幸福的層次。

Written by Evancefree counters

歡迎閱讀其他文學改編電影介紹

義大利之旅 (Viaggio in Italia, 1954)
(原著:葛蕾德《二重奏》)

三面夏娃 (The Three Faces of Eve, 1957)
(原著:薛克本、柯烈克里《三面夏娃》)

瑪咪姑媽 (Auntie Mame, 1958)
(原著:派崔克丹尼斯《瑪咪姑媽》)

娃娃谷 (Valley of the Dolls, 1967)
(原著:賈桂琳蘇珊《娃娃谷》)

毒姬 (Il tuo vizio è una stanza chiusa e solo io ne ho la chiave, 1972)
(原著:愛倫坡《黑貓》)

私生活 (La race des 'seigneurs', 1974)
(原著:馬赫索《克麗西》)

 

arrow
arrow

    依凡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