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生活 (La race des 'seigneurs')
法國上映時間:1974.04.10
台北上映時間:1976.05.22
出品:波埃帝 (Les Films de La Boétie)
原作:馬赫索 (Félicien Marceau)
導演:皮耶葛漢尼爾德菲赫 (Pierre Granier-Deferre)
演員:
亞蘭德倫 (Alain Delon) 飾 朱利安丹杜 (Julien Dandieu)
雪妮瓏 (Sydne Rome) 飾 克麗西 (Creezy)
珍妮夢露 (Jeanne Moreau) 飾 芮妮維柏 (Renee Vibert)
克勞德利屈 (Claude Rich) 飾 多明尼克 (Dominique)
尚馬可波西 (Jean-Marc Bory) 飾 沙伐林 (Savarin)
尚皮耶卡托帝 (Jean-Pierre Castaldi) 飾 柯拉 (Collard)
路易斯塞納 (Louis Seigner) 飾 赫那 (Paul Renaud)
瑪德蓮歐澤黑 (Madeleine Ozeray) 飾 丹杜夫人 (Madam Dandieu)
貝納尚德 (Bernard Jeantet) 飾 艾倫 (Allen)
露西安李葛蘭 (Lucienne Legrand) 飾 蓓蒂 (Betty)
多明妮卡德皮耶 (Dominique Delpierre) 飾 佛蘿倫斯 (Florence)
娜蒂亞薩米赫 (Nadia Samir) 飾 瑪努拉 (Manuela)
彩色 / 法語 / 88分鐘
劇情介紹
左派PRU政黨領導人朱利安丹杜獲總統委任加入新政府之內閣,與此同時,其心繫之情婦克麗西卻失去蹤影。擔任模特兒的克麗西形象無所不在,使朱利安的掛念揮之不去。秘書多明尼克接獲黨部通知,表示基本派之黨員沙伐林將針對其疑慮進行說明,並藉此提醒朱利安留意其立場必須顧慮選民。學生之政治運動風起雲湧,餐廳中,朱利安之子艾倫與同伴為政治傾向起爭執,對方以雜誌內克麗西之裸照調侃其父私德,雙方發生扭打。
朱利安抵達黨部,得知艾倫遭到逮捕,無暇處理,直赴會議室,面對若干質疑其加入新政府等於背叛黨及誤入陷阱之聲音,仍堅持己見。諸多壓力襲來,朱利安不禁向多明尼克透露其放棄一切之念頭,並憶起與克麗西悠遊畫面。稍後,朱利安透過前任領導人之遺孀芮妮安排,與前輩赫那見面,車程中,與克麗西的肉體之愛浮現腦海。赫那宅第的會談,朱利安受提醒留意其私生活以及政治理念,方可避免與沙伐林衝突並達成進入新政府之目標。
接著,朱利安抽空購花,委多明尼克將一束送交於療養院中的妻子蓓蒂,然其並不多作關心,另一束則吩咐花店送交克麗西。回程赴黨部與沙伐林會談時,朱利安由於始終無法聯絡克麗西,而不顧時程趕往佛蘿倫斯住處,卻未發現克麗西人影,並因之對克麗西的冷落遭到謾罵。
黨部中,沙伐林提及應固守黨之基本原則,指出朱利安的行為形同支持資本家,反對其出任內閣,並獲諸多黨員贊同。朱利安認為介入內閣方能進行改革,卻遭質疑,不歡而散。朱利安萌生放棄之意,致電克麗西未果,與沙伐林私下交談,仍無共識。朱利安試圖把握時機扭轉局勢,卻因克麗西曾在兩人共處的日子中嘗試增加更多同在的時光而陷入迷惘,猶疑應作何抉擇。
朱利安至母親住處,丹杜夫人給予叮嚀,表示其妻兒已長期失去朱利安的關愛,而丹杜夫人本身亦然。匆忙結束會面,朱利安再次至芮妮宅第,希望芮妮以長者之姿向沙伐林施壓,然芮妮卻以朱利安必須與克麗西分手作為條件。朱利安憶起克麗西為挽留他而使出拔電話線的小技倆,遭到發現後令他惱火不已,大肆破壞通信設備,使克麗西氣極,表示不再愛他。至此,朱利安感受到自己的愛意,悵然若失。芮妮見狀,無奈收回條件,但仍願幫助說服沙伐林。
晚間,朱利安返家與子相遇,艾倫希望兩人能有談話。朱利安接到黨部秘書柯拉通知沙伐林約定十點再次會談,大喜。艾倫談及父親的政治野心有失去選民之風險,朱利安加以說明,然雙方似乎沒有交集,片刻朱利安便趕著離去,艾倫欲隨行被拒,問及父親在十點前的另一約會,朱利安三緘其口,以公事搪塞,使艾倫不悅。
朱利安至克麗西住處,見日間訂購之花束仍無人收取,遂進入屋內覓瓶擺放,連帶憶起克麗西曾預備一次類似家庭聚餐之約會,然當時朱利安亦因公事中途離席,使克麗西失望。抵達黨部以後,朱利安獲芮妮通知沙伐林提出若干條件作為政見,朱利安表示困難實行,芮妮則促其暫時答應,以吸引支持者。會談前夕,朱利安再次致電克麗西,此次克麗西終於返抵住處,卻憶起自己一再遭受冷落,狠下心拒絕接聽。會議室人聲鼎沸,沙伐林敘述其條件之際,朱利安卻分神憶起一次答應克麗西之旅行,使她推辭許多工作,最終卻因公未能履行,令克麗西悲傷之餘決意分手。當天,朱利安趕往克麗西住處未見人影,於停車場靜候,遇克麗西與佛蘿倫斯歸來,然遭克麗西無情拒見。回神後,朱利安答應沙伐林之要求,內閣之路終於暢行。
散會以後,朱利安終聯絡上克麗西,克麗西答應於午夜前等待來訪,一旦其住處熄燈,即代表兩人永遠結束。朱利安欲趕緊啟程,卻得知總理欲親自於官邸接見新閣員,頓生絕望。會面結束,朱利安疾速奔往克麗西處,然克麗西久候不見人影,失意已極,仰藥自殺,待朱利安抵達時,見室中燈光已滅,終禁不住頹喪,俯首痛哭。
圖左:《克麗西》1969年之法文版封面。 圖右:中譯版。
《克麗西》
本片改編自法國作家馬赫索 (Félicien Marceau)於1969年出版的小說《克麗西》(Creezy)。此書採第一人稱 (男主角議員的角度)敘述,並以簡短的句型與快速的節奏鋪陳,充滿生活步調急促的現代感。故事的主軸是種現代式的愛情,軸心即議員與克麗西,因此全篇大部份在交代兩人的戀情,其他角色的份量偏少。兩人之間的愛宛如活在當下,沒有未來的藍圖,雙方只在「現在」體驗彼此的愛,但是當這股愛意逐漸濃烈,超脫出「當下」的範圍之後,步伐錯亂的感情隨之變調。
馬赫索是比利時人,出生於1913年,曾在魯汶大學就讀。1942年起,先後以比利時、義大利與法語進行創作,他真正的寫作生涯是於巴黎展開,並隨後於1959年遷往法國,成為正式國民。馬赫索的作品大多以法語寫成,包括小說、散文、寓言、劇作等各式文學作品。1950年代,他曾獲得行際盟友 (Prix Interallié)等三項文學獎,1969年憑藉《克麗西》此作獲得龔固爾文學獎金 (Prix Goncourt)。馬赫索的創作生涯長達五十餘年,他於今年 (2012)三月逝世。
《克麗西》的中譯本於1970年由水牛出版社發行,譯者是當時中國文化學院法文系主任,同時也是著名作家的胡品清。曾於巴黎大學研究現代文學,並居住法國數年的胡品清,是早期譯介法文著作的重要人物,曾翻譯波特萊爾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葛蕾德 (Sidonie-Gabrielle Colette)、莎岡 (Françoise Sagan)等人作品。本書是馬赫索的作品中唯一在台發行中譯本者,能於原書出版的翌年即譯為中文,在當時的台灣應是很罕見的。《克麗西》於1980年再版時,曾改題《廣告女郎》。
《私生活》為法、義合作,在台上映時,使用的是義大利語片名「L'arrivista」,意即「野心家」,「私生活」應來自電影的日本片名「個人生活」。
圖左:朱利安前來尋求芮妮聯絡赫那,臨行前,芮妮交代其掌握好自己的感情。 圖右:克麗西與朱利安於鄉間渡假,她孩子般地希望他多留一天。
演員簡介
亞蘭德倫 (1935~)原被美國製片賽茲尼克 (David O. Selznick)發掘,欲提攜進入好萊塢,卻因緣際會遇上導演阿雷格雷 (Yves Allégret)而決定留在法國發展。德倫於1957年初次參與電影演出,很快便打開知名度,並藉著維斯康提 (Luchino Visconti)執導的《洛可兄弟》(Rocco e i suoi fratelli, 1960)一片聲名大噪,他甚具偶像光芒而兼備演技,逐漸成為享譽國際的巨星。亞蘭德倫早期的名作尚有《慾海含羞花》(L'eclisse, 1962)、《浩氣蓋山河》(Il gattopardo, 1963)等。
1960年代晚期開始,亞蘭德倫以《午後七點零七分》(Le samouraï)等多部犯罪、動作及驚悚電影,建立起這方面的形象,因此文藝色彩較濃的《私生活》便顯得十分特殊,台灣片商以「收起手槍拳頭,主演言情聖手」來形容他在本片中的演出。其實,亞蘭德倫在《私生活》中飾演的朱利安並非言情聖手,電影的劇情不在強調戀愛關係,而是男主角在感情與事業間的迷惘、拉扯,乃至天人交戰。由於故事聚焦於朱利安,因此德倫在片中有相當吃重的戲份。
雪妮瓏 (1951~)是美籍演員,在17歲時遷往歐洲,並於1969年從影,主要於義大利影壇活動,也間或拍攝法國與西德片。由於她的長相甜美精緻,故經常詮釋純真少女的角色,例如在《哈囉!夜歸人》(40 gradi all'ombra del lenzuolo, 1976)中即扮演一名天真的女子,因受忠心狼犬的保護才免於受騙。雪妮瓏參與的較為著名的電影包括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執導,與馬斯楚安尼 (Marcello Mastroianni)聯合主演的《什麼?》(Che?, 1972)以及與大衛鮑伊合演的《舞男》(Schöner Gigolo, armer Gigolo, 1978)等。
1980年起,雪妮瓏也開始在螢光幕前亮相,並搭上當時大為流行的有氧運動風潮,推出數支教學錄影帶,成為有氧舞蹈的代表人物。另外,她也曾灌錄過唱片。在《私生活》的電影廣告中,曾以首席模特兒進軍影壇對之加以介紹,但目前除了雪妮瓏拍攝的《VOGUE》雜誌封面之外,尚未能找到相關的資料。
珍妮夢露 (一譯珍妮摩露,1928~)的演員生涯發跡於劇場,1949年始跨足影壇,在電影中擔任一些小角色,同時繼續她的舞台演出。1950年代初期,夢露逐漸嶄露頭角,並接著在電影中挑樑演出。透過兩部與當時的新銳導演路易馬盧 (Louis Malle)合作的電影《死刑台與電梯》(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 1958)、《孽戀》(Les Amants, 1959),夢露得到了一連串於新浪潮導演的作品中擔綱的契機,包括安東尼奧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夜》(La notte, 1961);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的《夏日之戀》(Jules et Jim, 1962);布紐爾 (Luis Buñuel)的《女僕日記》(Le journal d'une femme de chambre, 1964)等。
此外,珍妮夢露在1960年代的巔峰時期,也曾參與高達 (Jean-Luc Godard)、傑克德米 (Jacques Demy)、奧森威爾斯 (Orson Welles)、尚雷諾 (Jean Renoir)等名導演的電影。夢露也曾於若干電視紀錄片等亮相,灌錄過多張專輯,並跨足導演工作,她至今仍參與電影演出,在長達數十年的資歷中,曾獲得坎城、威尼斯、柏林影展等影后的殊榮,奧森威爾斯更讚其為「世界最偉大的女演員」。
圖左:上午,朱利安抵達黨部,多明尼克告知其子遭到逮捕一事。 圖右:會談圓滿結束,舉杯慶祝時,多明尼克表示總統於官邸等待接見,中為柯拉。
劇中人物
原著的男主角沒有被提及姓名,他是巴黎的議員,有一定知名度,另外準備設立一家律師事務所。朱利安的事業則完全聚焦在政治上,並增加許多關於工作的著墨,他的野心成為電影的主軸。人物的個性大致與原著相同,朱利安實際上有些自我中心,即便對克麗西難以割捨,然而他的愛情卻不深刻,愛克麗西的「形象」多過本人,因此他為她所作的一切均可能是熱戀期間有欠理智的行為,對照其妻蓓蒂的不受關心,不難推測克麗西的遭遇。對女性觀眾而言,朱利安也許不是太有吸引力的角色,尤其他雖心思縝密,在壞脾氣中卻頗為火爆,發怒起來除了對女人動粗,也破壞克麗西家中的設備。
站在觀眾的角度,亞蘭德倫的外型賦予朱利安一定的吸引力,假使他是相貌平常之人,恐怕會招來嫌惡。對劇中的克麗西而言更是,因為兩人之間的感情始終停留於耽溺官能的熱戀階段,至少朱利安有那麼一些表露於視覺上的優點,足以說服觀眾克麗西有喜歡他的理由。朱利安的戲份極重,他的事業追求以及感情的脆弱面是主要吸引觀眾看下去的因素,由於亞蘭德倫將他對於人生抉擇的掙扎詮釋得入木三分,增添了這個角色的可看性。
克麗西是原著最吸引讀者的角色,她活在頃刻間的個性十分特殊,使人很難不去注意。書中有多個情節表現了她的這種特性,例如很即興地在酒吧外享受於重覆駕駛三十二次投幣玩具車的樂趣,以及那個深夜,克麗西與議員經過玩具店,見到一只「武裝的左何」,使她想起了「XX的患猩紅熱的孩子」,為安慰他而急切於購買那模型。
「『我們不要為購買左何的武裝而到這裏來,我去一家大舖子。』但是,我已知道,對克麗西而言,明天已是太遲。明天,左何以及XX人的兒子都將消失,被劃掉,被遺忘。左何就是現在。」透過議員的口吻,我們知道了克麗西的個性。「頃刻就是頃刻,它不延長。完結以後,它就沉落。」
電影則沒有表現出這方面的特色,而描述了克麗西在愛情方面的頃刻性,這個當下她喜歡朱利安,但因為她設計拔掉電話線挽留不成,而又不喜歡他了。
克麗西在電影中的戲份不多,幾乎只存在於朱利安的回憶中。劇情分段將一些重點表現出來,例如克麗西喜歡與朱利安性交、試圖增加與他共處的時間、為了營造出家的感覺,特意邀請同事們前來參與聚餐等。這些情節對於直接欣賞電影的觀眾,也許無法了解,必須先讀原著,才能知道克麗西的用意。但克麗西直至片尾都無法捉摸的內在,其實頗為符合她在書中給予讀者的感覺,在原著裡,克麗西佔了不少份量,但她所呈現的一直是種「形象」或「氛圍」,直到結尾,讀者也無法斷定自己完全了解了克麗西。
書中的克麗西被形容為「傲岸」,有著「男孩子的肩膀、鋼質的肌肉」,是較為冷峻的美人。雪妮瓏的一對碧色眼睛表現了克麗西的魅力,但她的長相偏向甜美熱情,身材纖細玲瓏,與角色不甚相符。
芮妮是原書沒有的角色,她是權勢者,野心家步步高升的助力。在現實中,一個人的前進經常也需要靠著有權力之人的提拔。芮妮是朱利安得以順利出任內閣的關鍵人物,但她只有四場戲,使珍妮夢露的演技未能得到充分發揮的空間。蓓蒂在電影中只有兩個鏡頭,可知朱利安與她的疏離程度,在小說中,朱利安與蓓蒂亦是疏離的,但作者用了一些篇幅交代蓓蒂對家庭的經營,特別是最後兩人決定分手時,那種同床異夢的氣氛,充滿張力。
電影中的男性角色方面,較重要的是多明尼克與艾倫,多明尼克是朱利安的私人秘書,無微不至,但原作沒有這個角色。小說裡,議員有稚齡兒女各一,兒昂多安,女戈哈麗,並與女兒的互動較親,但基本上他的內心與子女都是疏離的。艾倫的年齡則較昂多安大得多,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卻無法與父親溝通,出於朱利安與蓓蒂及丹杜夫人的互動轉瞬即過,艾倫的安排在建構朱利安與家庭間的陌生達到彌補的效果。
圖左:《私生活》義大利版電影海報。 圖右:1976年台北市之本事單預告。
改編簡述
《克麗西》原著較為單純,主線即議員與克麗西間的感情發展。透過馬赫索的敘述,可知議員所愛實為克麗西的形象,克麗西於無所不在、千變萬化的廣告與照片中震懾了議員的心,但他在她身上看到的仍然是那些被塑造的形象。直到兩人因愛情而愈走愈近,克麗西的真實才逐漸顯露在議員面前,她活在頃刻、像個孩子、喜歡做愛、有性交中的受虐傾向等等。隨著克麗西愈來愈接近「真人」,雙方漸有磨擦,而這並非最麻煩的問題,當兩人的步調不同,議員決定拋棄一切,克麗西卻與一名歌手來往時,強烈的妒意與衝突發生了,促使他將她自十三樓的居所扔下…。
《私生活》的敘事時間只有不到一天,大約二十小時左右,自朱利安決定接受總統委任內閣開始,描述他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使所有的黨員們信服出任新政府閣員一事將不會動搖黨的理念,與此同時,與克麗西的種種過去則以插敘的型態不斷浮現於朱利安腦海中,使他開始猶疑自己追求的目標究竟為何,並且為了力挽狂瀾而內心不斷交戰。因此《克麗西》原本的故事僅為電影的雙線之一,但由於重心放在朱利安的事業,克麗西出場的時間其實不多,故《私生活》絕大多數的內容均屬新的劇情。自然電影中增加的許多人物如多明尼克、柯拉等都有頗具份量的演出,而原先《克麗西》的配角則更加邊陲,例如蓓蒂、克麗西的同事、女傭等人。
即便如此,原著男主角面臨的事業與愛情 (新的家庭)的抉擇仍然不變,但小說中的安排是議員毅然決定放棄政治生涯與家庭,投向克麗西,不料她卻與男歌手發生曖昧,末了失去了愛情與家庭,卻保留了事業。而朱利安所放棄的部份略有不同,他為了政壇地位的進取而不得已喪失了家庭與愛情,致使克麗西輕生。至於熱戀期的衝動表現,原著與電影皆然,朱利安與克麗西的感情是否能稱為經得起考驗的真愛,留待讀者與觀眾自行判斷了。
日本版Lobby Card
後記
《克麗西》是今年上旬在一位慶祝春天來臨而將商品全面七折的網拍賣家處購得,由於我當時也在找《未曾許諾的玫瑰園》,發現對方兩本均有出售,於是一併標下。因為我通常會先確認書籍內頁狀況,賣家起初表示《未曾許諾的玫瑰園》無劃記,稍後卻檢查到數十處塗寫。一般狀況可能是取消交易,但這位賣家直接將《未曾許諾的玫瑰園》作為贈書,使我覺得很感激。相信他也是位樂於傳遞知識的愛書人!
(台北映演廣告及本事單預告,感謝小管)
歡迎閱讀其他文學改編電影介紹
義大利之旅 (Viaggio in Italia, 1954)
(原著:葛蕾德《二重奏》)
三面夏娃 (The Three Faces of Eve, 1957)
(原著:薛克本、柯烈克里《三面夏娃》)
瑪咪姑媽 (Auntie Mame, 1958)
(原著:派崔克丹尼斯《瑪咪姑媽》)
娃娃谷 (Valley of the Dolls, 1967)
(原著:賈桂琳蘇珊《娃娃谷》)
毒姬 (Il tuo vizio è una stanza chiusa e solo io ne ho la chiave, 1972)
(原著:愛倫坡《黑貓》)
未曾許諾的玫瑰園 (I Never Promised You a Rose Garden, 1977)
(原著:海納格陵《未曾許諾的玫瑰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