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小姐 (The Stewardesses)
美國地區上映時間:1969.07.25
出品:Sherpix
導演:小艾爾西利門 (Al Silliman Jr.)
演員:
克莉斯汀娜哈特 (Christina Hart) 飾 莎曼莎 (Samantha)
麥可加瑞特 (Michael Garett) 飾 柯林 (Colin Winthrop)
威廉巴西爾 (William Basil) 飾 布萊德 (Brad Masters)
安潔莉卡迪夢琳 (Angelique de Moline) 飾 喬 (Jo)
寶拉艾力克森 (Paula Erikson) 飾 汀娜 (Tina)
凱西佛力克 (Kathy Ferrick) 飾 凱西 (Cathy)
珍妮華斯 (Janet Wass) 飾 溫蒂 (Wendy)
派翠夏費恩 (Patricia Fein) 飾 凱倫 (Karen)
貝斯薛爾德 (Beth Shields) 飾 辛蒂 (Cindy)
莫妮卡蓋兒 (Monica Gayle) 飾 烏瑟拉 (Ursella)
詹姆斯戈登懷特 (James Gordon White) 飾 哈契 (Loren Hatcher)
彩色 / 英語 / 93分鐘
製片預算:約100,000美元
全球票房:約27,000,000美元
劇情介紹
夏威夷沙灘,機師布萊德離開正沐浴陽光的男男女女,準備下一趟航程。空服員凱西至臥室通知同事溫蒂前往執勤,然溫蒂正與水手交歡,久喚不應。莎曼莎流連於免稅店時,邂逅前來購物的柯林,彼此留下印象。
飛行途中,布萊德邀空服員汀娜前去駕駛艙,兩人打情罵俏,嬌喘透過廣播傳遍客艙,喬聞聲趕緊將擴音器關閉。溫蒂結識一名乘客為即將返回越南作戰之軍人,相約在其離境以前結伴玩樂。莎曼莎藉著送飲料的機會與柯林交談,發現他是廣告商,並對酒類頗有認識,雙方約定落地後一同晚餐。
晚間,喬與凱西至酒吧休憩;烏瑟拉等人則在撞球場娛樂。柯林攜莎曼莎前往豪華餐館晚飯,於大廳遇合夥人哈契,私下談及別館之事,用餐期間,莎曼莎將其希冀成為演員一事告知柯林,並期盼他能提供協助。凱倫返回家中發現父母外出,遂服用迷幻藥,並藉著床頭的男性頭像造型的檯燈沉浸於性幻想。
辛蒂致電欲邀約布萊德,不知汀娜已捷足先登,於是遭到婉拒。布萊德和汀娜歡愉之餘,不禁憶起與其他女同事的豔史。辛蒂百般無聊,於床第間自慰打發時間。溫蒂及軍人暢遊樂園,不亦樂乎,歸去以後雙雙在臥室徜徉性愛之中。舞廳內,有空服員與機師至逃生出口外之庫房偷情,卻遭情敵查覺而發生衝突。喬與凱西酒酣耳熱,回到住處仍興致高昂,喬藉機向凱西暗示其愛意,並於嬉鬧中逐漸與之纏綿。
莎曼莎於柯林住處與之共舞,在閒情中翻閱廣告圖片,禁不住再次毛遂自薦。柯林對此感到不悅,在莎曼莎追問之下,透露其當年亦企求飛黃騰達,卻出賣身體予哈契以換取地位,爾後不斷遇見欲藉由攀附權勢而得到事業之女子,使之疲憊不堪。莎曼莎試圖安撫柯林,並提議遠遊散心。柯林愉快答應,與莎曼莎構思細節,然莎曼莎聽聞對方欲遠走兩年,不由得動搖。柯林發覺莎曼莎仍掛記其企圖,遂給予事業與感情兩種選擇。莎曼莎經過考慮,決定向星夢走去。
布萊德突遭深夜之鈴聲吵醒,方知另一機師頭部創傷住院。結束通話以後,又與汀娜相約當日晚餐。
清晨,莎曼莎自枕中甦醒,前往浴室梳洗,忽於耳際響起柯林貶視無才無華之女子以性換取機會之言語。莎曼莎驚覺自身尊嚴已淪喪,失意之下持一塑像將熟睡之柯林擊斃,隨後跳樓殞命。
晨間之客艙內,烏瑟拉廣播介紹該班次機組員,飛機緩緩升空,飛向新的航程。
《空中小姐》電影預告。
1970年代以前的3D技術
3D電影發展至今已有將近一世紀的歷史,於1914~15年左右即有實驗性的放映,而正式的戲院映演則據稱在1922年。最早的3D技術是紅藍分色法 (Anaglyph),利用兩架攝影機拍攝出代表左右兩眼視覺的影像,於沖印期間製成紅綠互補色,或放映時透過雙色濾鏡使兩個畫面疊印於銀幕上,觀眾藉著配戴的紅藍眼鏡過濾影像的顏色,使兩眼看見不同的畫面,最後利用大腦的錯覺合併起來,就形成一幅立體影像。
紅藍分色法在1920~40年代普遍為3D電影所採用,它的缺點在於漏色或偏色,底片本身經過長時間保存可能使紅綠兩色轉為腥紅/墨綠,而在觀看時產生殘影。當時的3D電影由於需透過兩架放映機同步投影 (Dual),稍有閃失,銀幕上的立體效果便會遭到破壞。因此換片時的校準變得非常重要,往往需要比平面電影花上更長時間,有時甚至需要兩位放映師,十分費工。而這些電影因為有兩套膠片,如果保存的狀況不一致,也會影響到畫面的立體效果。但因為紅藍分色原理較為簡單,在電影開始使用新技術以後,多為3D漫畫或電視所使用。
3D電影的黃金時代來臨前不久,蘇聯已於1946年攝製出一部號稱可以裸眼觀賞的立體電影《魯賓遜》(Робинзон Крузо),採用的是將兩套畫面並列沖印於同一捲底片的技術 (Print side by side),但由於放映時沒有經過變形的程序,因此畫面的橫幅只有一般電影的二分之一 (0.67:1)。並列沖印法在1930年代中期的歐洲已經出現,它可以避免影像不同步與保存的問題,但這項技術要到數十年後才開始普及。
1950年代是好萊塢3D電影的第一個全盛時期,當年的觀眾可以同時體驗彩3D畫面與立體身歷聲的震撼效果,自52~54年間,有多達數十部的立體電影上映,就連一些低成本的黑白科幻片也以3D技術拍攝。此時的3D電影採用的放映技術是偏光法 (Polarized),方法是在放映機前面加裝偏光片,使左右兩道光線以互相垂直的方向朝向銀幕振盪,觀眾所戴的偏光眼鏡則分別配合兩道光源,由於偏光鏡片一旦與光線垂直即無法看見畫面,因此產生過濾作用,左眼不會接收到右側影像,反之亦然,如此達到雙眼觀看兩幅不同畫面的效果,合併成立體影像。
雖然偏光法製造的3D效果較紅藍分色法更佳,但是當時的好萊塢3D電影仍然全部使用雙機放映的模式,無法避免換片與保存上的問題,投影專用的金屬幕容易造成邊緣區座位的觀影障礙,因此在標榜闊銀幕的新藝綜合體 (Cinemasope)發明之後,3D電影便暫時沒落。
到了1960年代初期,出現少數電影在某些特定片段中安排紅藍分色法的立體效果,並透過對白提醒觀眾戴上眼鏡,開啟3D電影另一波復興的契機。1960年代中期,好萊塢的3D電影開始採用垂直沖印 (Print over and under)的方式,將兩套影像交替沖印於一條底片上,以每秒48格的速度放映,並透過遮光阻絕雙眼看見錯誤方向的畫面。
1960年代末期,艾倫西利芬 (Allan Silliphant, 即本片導演「小艾爾西利門」)與光學師克里斯康頓 (Chris Condon)共同研發以並列法為基礎的「StereoVision」單機3D系統,在拍攝時能將左右兩眼的影像並列於同一條底片上,並於放映時以變形鏡頭還原畫面的長寬比。兩人於1969年取得專利之後成立了StereoVision International Inc,由於此系統同時大大省去3D電影拍攝與放映時的麻煩,此後的十餘年間約有三十多部立體電影採用該技術製作,包括「大白鯊」系列的《一柱擎天》(Jaws 3D, 1983),再次帶動了影壇的立體風潮。
圖左:以X級作為宣傳手法的電影海報。 圖右:R級版電影海報。
熱潮
有鑑於色情片在世界各地廣為流行,艾倫西利芬看準3D技術結合軟性色情的商機,以其研發的StereoVision拍攝了《空中小姐》的第一個X級的版本。(美國的電影分級於1968年增訂「X」以後,絕大多數的軟性色情片均屬此級別,因其另有性意味方面的號召力,不少色情電影自願列為X級。)在預算有限的狀況下,開拍時僅有籠統的大綱與若干不知名的演員,主要著重在橫陳的裸體上面,大約近似於後來的A片的表現方式。
這個簡單的版本在專映成人電影的戲院獲得成功以後,發行人路易斯薛爾 (Louis Sher)與西利芬決定以賺取的利潤將之「改版」,也就是為電影添加新拍攝的片段,並將裸露鏡頭減少,使之朝向R級 (17歲以下須由成人陪同觀賞)的標準發展,以便在全美各地的一般戲院映演。新的版本除了赴夏威夷取景之外,也增加了演員與對白,並更換了新穎的客機座艙以及駕駛艙作為場景。新的版本仍舊以X級作為宣傳,在區域型的小型戲院開出紅盤。
到了1970年,官方核定為R級的版本終於廣泛地在美國上映,這一回除挾帶原有的聲勢,並以1.75:1的變形寬銀幕作為號召,甚至曾在可容納4300人的歐芬姆劇院(Orpheum Theatre, 原名波士頓音樂廳)以70釐米3D的型態映演。翌年,最終編輯的R級版本在世界各地作最後一輪的映演,根據《綜藝週刊》 (Weekly Variety)報導,它曾於當年蟬聯雙週票房冠軍。
《空中小姐》在1969~71年間內映演過四個版本,據稱它曾於某些戲院連映一年以上。這部製片預算僅有十萬美元左右的電影,合計在全球締造大約兩千七百萬美元票房 (如換算為2010年的幣值,則是一億四千多萬美元),成為最賺錢的3D電影,若考慮其預算比例,則更是影史上獲利率最高的電影。
圖:克莉斯汀娜哈特持塑像殺人一段。
演員、情節與技術
1960年代興起了性開放的風潮,以往被禁止的裸體鏡頭突然如爆炸般出現在各種電影中:諜報片有裸女出浴、喜劇穿插驚鴻一瞥的色情雜誌圖片,甚至文藝片也不再那麼「純情」,激情時可以不必穿衣服。當然也有專以色情為賣點的電影,其中又可以粗略分為幾類:著重劇情式的、標榜性教育的,或是單純以大量裸體為噱頭的。《空中小姐》大致屬於最後者,在硬蕊 (hardcore)成人電影大行其道以前,我想它的功能大約就類似目前的A片。
一般A片的結構通常安排多個段落,每一段各有不同的男女,本片的安排也是如此,劇情鬆散,主要在敘述這些空服員如何於夜生活中尋找歡樂,特別是性的歡樂。因此裡面的人物眾多,如果沒在空服員廣播時聽仔細,大約不容易記得每個人的名字。片中依班機可區分為兩組空服員,第一組是莎曼莎、汀娜等戲份較多者,第二組則是烏瑟拉等人,她們在片尾起飛的那班客機服務,但這組能讓觀眾辨認出來的恐怕也只有烏瑟拉。所有的戲劇性幾乎完全集中在莎曼莎與柯林方面,雖然這部份的結局有些突兀。
飾演莎曼莎的克莉斯汀娜哈特是全片演員中,在娛樂圈發展最久的一位,本片是她的第一部電影,此後她曾於若干劇情片中演出,並主演了幾部情色電影,1970年代中期以後轉往螢光幕發展,曾於影集《霹靂嬌娃》(Charlie’s Angels)中亮相,直到80年代末淡出。飾演烏瑟拉的莫妮卡蓋兒在電影中沒有太多戲份,但她接連於70年代參與多部電影,其中不乏領銜之作,例如色情片版本的《木偶奇遇記》(Pinocchio, 1971)。其餘演員則多半拍攝三四部電影便消聲匿跡了。
本片的女演員沒有刻板印象中「艷星」的形象:戴著蓬鬆的長假髮、化大濃妝,十足洋娃娃的模樣,反而都有「鄰家女孩」似的外表,雖然經常將對白表現得很僵硬,但氣質卻不矯揉造作,顯得頗為自然。
由於沒有深厚的製作基礎,電影在分鏡方面處理得不甚理想,鏡頭往往太長而缺乏運動,以致於人物三番兩次地幾乎跑出畫面以外,只留下一丁點身軀仍在鏡頭內。若干怪異的構圖,人物屢屢在邊緣地帶,或是處於過低的位置,導致大片的留白。音樂倒是貫穿全片,電影有一主旋律,出現於片頭、尾以及某些片段,而莎曼莎與柯林充滿算計的最後一場戲,配合懸疑詭譎的音樂,營造出僅有、卻仍夠水準的戲劇性氛圍。
至於最使人好奇的3D效果,片中安排了撞球、雲霄飛車、跳樓等能夠使觀眾感覺刺激的趣味,另外,電影也製作了特殊效果使觀眾能親身體驗凱倫服用迷幻藥之後產生的感覺。由於是色情片,自然少不了滿足男性感官的各種裸體,甚至主觀鏡頭。由於StereoVision採用的原理的是偏光法,因此觀眾入場時會拿到一副偏光眼鏡,特別的是,鏡片以塑膠框包覆,而非較早的紙製眼鏡。
色情意味
一位雜誌社職員曾在針對本片的評論中寫道,男性演員有特權著衣演出性愛,女人卻連梳個頭髮都需要上空。這何嘗不是許多早期代有性意味的電影中常見的現象,女演員往往裸著身子做事:裸泳、裸睡、日光浴等,沒事便洗個澡,或是因為一些細故便成了裸體,但男演員的衣服卻穿得好好的,甚至在纏綿之際亦然。這種設計自然突顯出了電影的男性中心視角。
識別出電影性別化的視角,也就不難去探討本片當中的每一個女性角色均充滿主動性慾的目的何在-自然不是在宣導女人的性自主,她們不論是邀約異性共渡良宵,待在家中也以自慰或性幻想為樂,這些在在將女人呈現為能夠便宜取用的性物件。
色情電影經常安排「女同性戀」情節司空見慣,早在本片的時代即已有之。這當然也不是在鋪陳女同志的愛戀,而是在為男性觀眾的性幻想增色,片中女同性戀的調情片段顯得幼稚而令人發笑,一如許多色情電影促使女人寬衣解帶的情節。
凱西:「這裡有游泳池嗎?」
喬:「沒有,但我們可以在床上假裝。我假扮水,妳就在我的身上浮沉。」
凱西:「哇…,這好像我們融合在一起。」
喬:「但如果妳真的想要融在一起,要把內褲脫掉。」
經過若干對話與嬉笑,喬親吻凱西。
喬:「嗯,如果我是個朋友,而且我喜歡妳,那我就要親妳。」
重要的是女演員能變成裸體,情節如何編寫倒是其次。試想這個段落更換為兩個空中少爺在床上假裝游泳,接著將對方的內褲脫掉,感覺如何?(如果時空背景替換成今日,或許會滿受特定的女性觀眾歡迎。)不過,男同性戀在本片當中是遭受貶抑的,如片中柯林與哈契的男同性戀關係,罪惡的一方是哈契並非柯林。而當莎曼莎決定為了事業出賣肉體,遭到歸咎的一方卻是她而不是柯林,怪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