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No Evil 01.jpg

碧玉離魂 (See No Evil)

美國上映時間:1971.09.02

台北上映時間:1972.04.21

出品:哥倫比亞 (Columbia Pictures Corporation)

導演:李查佛萊雪 (Richard Fleischer)

演員

米亞法羅 (Mia Farrow) 飾 莎拉 (Sarah)

桃樂西愛麗遜 (Dorothy Alison) 飾 貝蒂 (Betty Rexton)

羅賓貝禮 (Robin Bailey) 飾 喬治 (George Rexton)

黛安葛蕾遜 (Diane Grayson) 飾 仙蒂 (Sandy Rexton)

布萊恩羅林遜 (Brian Rawlinson) 飾 巴克 (Barker)

諾曼艾胥黎 (Norman Eshley) 飾 史帝夫 (Steve Reding)

保羅尼可拉 (Paul Nicholas) 飾 賈柯 (Jacko)

麗拉凱 (Lila Kaye) 飾 吉普賽婦人 (Gypsy Mother)

拜瑞修頓 (Barrie Houghton) 飾 吉普賽傑克 (Gypsy Jack)

麥可艾培 (Michael Elphick) 飾 吉普賽湯姆 (Gypsy Tom)

彩色 / 英語 / 86分鐘

See No Evil 03.jpg

(圖)莎拉(米亞法羅)自外歸來,更衣就寢,絲毫不知表妹仙蒂(黛安葛蕾遜)陳屍鄰床。

劇情介紹

  莎拉乃是優秀馬術士,不幸於一樁墜馬意外中失明,經治療出院,預備前往倫敦接受就業培訓,乘暇拜訪叔父喬治,暫居其鄉間寓所。喬治一家至車站迎接莎拉途中,不慎濺起路旁水花激怒一男子,致其擋道半晌阻撓車輛前進。翌日,喬治偕妻貝蒂外出購物,竟見座車遭利器刮傷。

  莎拉之昔時搭檔史蒂芬獲悉其歸來,乃派車接之相見,當地居民與吉普賽聚落素有嫌隙已久,途中險生摩擦。史蒂芬攜莎拉參觀其馬場,兩人乘馬漫遊郊野。史蒂芬得知莎拉即將遠行,有意挽留,然現實所迫,莎拉亦是別無選擇,心底悵然。莎拉返家後照常起居,絲毫不知寓所中已生異狀,至夜間仍不見叔父一家歸來,以為三人在外赴約遲歸,未察其表妹仙蒂竟陳屍床側。

  次晨,史蒂芬來訪相贈駿馬「丹迪」,實則有意藉此挽留莎拉。莎拉誤以家人晚歸仍酣眠,不疑有它,與史蒂芬相偕乘馬出遊。晨間有雨,沙拉返家預備梳洗,才知叔父陳屍浴缸,奔走呼救,又查仙蒂亦遭毒手,尋其姨母未果,誤闖地下室跌落其中。行兇者實乃同在寓所中昏睡,彼時起身清洗血衣,揚長而去,未幾發現手飾遺失,折回搜索。莎拉尋路步回玄關,撞見遭槍擊一息尚存之長工巴克,指引其摸索覓得兇手之飾物,惟巴克傷重斷氣,致使莎拉無緣得知飾物上之刻字。莎拉離去之際,引起兇手查覺,連忙躲入馬窖,伺機乘丹迪前往求援,不料途中穿越森林之際,碰撞落馬,丹迪一路奔去。

  莎拉摸索至一處吉普賽人聚落求助,為一婦人收留,並相告其遭遇,婦人之子湯姆發覺飾物上所刻名字「傑克」屬其兄弟,乃佯稱未見刻字,以前往報警為由攜莎拉前往荒郊,禁錮於一木室。沙拉驚魂未定,復遭囚禁,恐懼已極,抵死將木室擊出破口,逃出呼救。

  丹迪奔回史蒂芬之馬場,一行人見馬身帶傷,驚覺不對,立即趕赴喬治住處,眼見一家人均遭滅口。史蒂芬偕馬場同伴驅車繞行鄉間,遍尋不著莎拉,末了聽聞敲擊聲響,終見莎拉隻身滯於泥濘遍佈之荒澤,將之接回休養,一行人緊接著出發尋吉普賽人復仇。不料,吉普賽人傑克極力否認行凶,連帶指認手飾上所刻之字並非其名,而是拼字相近的「賈柯」。

  莎拉於史蒂芬之木屋中梳洗,賈柯潛入浴室,欲取回其遺失之手飾,不料暴露蹤跡,遂欲將莎拉溺斃。史蒂芬等人及時趕回,制服賈柯,化險為夷。

See No Evil 04.jpg  See No Evil 05.jpg

(左)仙蒂通知史蒂芬致電邀約相見,莎拉前來講話。 (右)史蒂芬(諾曼艾胥黎)與莎拉乘馬漫遊楓林。

See No Evil 06.jpg  See No Evil 07.jpg

(左)巴克(布萊恩羅林遜)奄奄一息之際,仍苦撐指引莎拉前去尋找兇手遺留之飾物。 (右)史蒂芬率領一干同伴前往尋吉普賽人談判,傑克極力否認行凶,眾人這才發覺飾物原主另有其人。

演員、導演簡介

  米亞法羅(Mia Farrow, 1959),美國影劇演員。1959年首度在電影中亮相,早期曾任 模特兒,並配演若干電影,彼時最重要的演出是在電視影集《小城風雨》(Peyton Place)擔任固定班底。1968年,法羅出任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執導的名片《失嬰記》(Rosemary's Baby)的女主角,大受好評,獲致多個獎項提名,並得到一座義大利大衛獎(David di Donatello)。1970年代,法羅在英國參與舞台劇演出,曾隨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表演。其時,她領銜主演《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1974)、《尼羅河上謀殺案》(Death on the Nile, 1978)等作,也一度在百老匯主演過舞台劇。

  法羅曾是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謬思,兩人在為時十餘年的伴侶關係期間,合作過多部電影,包括《開羅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 1985)、《漢娜姊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 1986)等。1990年代,法羅仍多半在電影或電視電影中有重要演出。在表演工作之餘,法羅也投身公益與人權活動,她曾是2000年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

  諾曼艾胥黎(Norman Eshley, 1945~),英國影劇演員。早年曾任職銀行,後曾入布里斯托老威克劇院學校 (Bristol Old Vic Theatre School)就讀,並於1968年首度演出奧森威爾斯執導的電視電影《不朽的故事》(Histoire immortelle)。艾胥黎主要在電視及戲劇圈活動,曾在1970年代擔綱演出多齣影集,諸如《戰船》(Warship)、大受歡迎的《四人行》(Man About the House)以及由前者延伸出來的《喬治與米德》(George and Mildred)。艾胥黎參與的電影不多,較重要的作品除了《喬治與米德》的電影版外,最為著名者即《碧玉離魂》。1993年,艾胥黎曾於旅法時遭遇車禍重傷,嚴重影響其戲劇表演工作,但他仍繼續在電視圈活動

  保羅尼可拉(Paul Nicholas ,1944~),英國歌手兼影劇演員。初時以保羅迪恩(Paul Dean)藝名發展歌唱事業,1960年起先後與多名樂手組團表演,頗受歡迎,1966年一度易名為奧斯卡(Oscar),最終定名為保羅尼可拉,並於1968年主演音樂劇《毛髮》(Hair),開啟其戲劇生涯。1970年代,他也開始在影視圈活動,在多部電影如《李斯特狂》(Lisztomania, 1975)、《美國丈夫法國妻》(The World Is Full of Married Men, 1979)均有重要演出。

  尼可拉同時也是許多影集的固定班底,其領銜主演並親自配唱主題曲的情境喜劇《只是好朋友》(Just Good Friends)甚受歡迎,並使他獲得英國電視學院獎提名,是其最為著名的電視作品。在該劇的成功後,尼可拉附將重心移回音樂劇演出,曾在英國各地巡迴表演過不少劇目,如《彭贊斯的海盜》(The Pirates of Penzance)、《杜立德醫生》(Doctor Dolittle),除演出外,1990年代以降,他也參與製作與執導多齣戲劇,期間偶在電視影集擔綱主要角色。

  2005年,他創辦保羅尼可拉演藝學院(Paul Nicholas School of Acting & Performing Arts),專門培訓學齡的兒童與青少年。尼可拉現仍活躍於幕前。

  李查佛萊雪(Richard Fleischer, 1916~2006),美國導演。最初任職於雷電華(RKO),負責製作一系列紀錄短片,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是《破鏡兒》(Child of Divorce, 1946),其後以執導該公司的次級製作為主。1950年代初期,弗萊雪之才華受到賞識,導演的作品也取得佳績,繼而獲迪斯耐(Walt Disney)任命執導《白浪滔天伏海妖》(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1954),後與福斯簽約,在該公司攝製了多部電影,包括《週末風雲》(Violent Saturday, 1954)、《杜立德先生》(Doctor Dolittle, 1968)、《偷襲珍珠港》(Tora! Tora! Tora!, 1970)等片,期間他也一度與名製片勞倫蒂斯合作過多部電影,如《巴拉巴》(Barabbas, 1962)。

  1970年代,弗萊雪來往英美兩國之間,執導了多種類型的作品,包括動作片《田莊大哥》(Mr. Majestyk, 1974)、傳記電影《莎娜的一生》(The Incredible Sarah, 1976),以及小說改編的冒險片《新乞丐王子》(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 1977)等。其導演工作持續至1980年代晚期。弗萊雪是動畫師馬克斯弗萊雪之子,曾在後者創辦的弗萊雪工作室(Fleischer Studios)擔任董事長。

See No Evil 08.jpg

(圖)眼不見親人橫死跟前,行兇者近在咫尺,碧玉怎不離魂?

淺談《碧玉離魂》

  觀看此片已是四個月前的事,此間才「提筆」紀錄某些感受,雖可能冒了失焦的險,卻有一種好處:整部電影究竟有哪些部分沉澱轉化為記憶的結晶,至此都一目了然。我拾起那顆結晶,在那一點光澤中重溫了當時的驚心動魄,彷彿又再次體驗秋風蕭瑟的溫度,以及發麻的背脊邊緣清晰的心跳聲。那麼,我便藉此作為起點,談一談《碧玉離魂》的特色。

  能夠使人數月後猶記其驚心,顯然作為一部恐怖片已具備基本的成績。假如電影的舖陳宛若一盆插花,細數登峰造極者自然像是旋轉萬花筒般,花樣令人目眩。《碧玉離魂》妙就妙在,其盆中僅只一朵花,卻是精雕細琢、穩紮穩打。我這麼譬喻,或許讀者能夠猜出此片有著相當明朗的枝幹,而它也就只這麼一枝幹,不再旁生枝節,全片專注地向觀眾描繪三件事:遭遇甚麼危機、如何脫身、誰是始作俑者。

  「危機」自然又有一番寬廣的定義,它可以是《航爆死亡角》(Airport' 77)裡沉入海床的747客機,每位乘客都是情勢發展的要素,也可以像是《假面》(Persona)與名伶一同起居,她卻一語不發,這關係到編導利用那些元素將危機立體化。《碧玉離魂》的危機很簡單:親戚全家遇害,與凶手共處一室。換言之,這樁危機並無太多行動者參與其中。編劇的高明之處,便是轉而利用各種細節,一筆筆細膩地繪出疑雲,遍埋伏筆,勾勒出漫長的導火線,繼而使恐懼與驚愕一發不可收拾。

  這是一部很純粹的電影,因為簡單,當中的感情顯得很純潔。秋風蕭瑟中,乘馬奔過楓林,這對曾經的戀人即將分隔兩地,但觀眾甚至不需考慮他們或聚或散,只消感受一絲曾有的燦爛,隨女主角的視覺一同消逝。在所有無須立體化的配角環繞下,這段單純而帶著惆悵的戀情,猶如彩筆一揮,在莎拉的臉龐點出色彩,點出她的溫度與深度,點出她是個有故事的女孩,她將不是驚魂事件中的蒼白佳人,而是觀眾會隨之悸動的血肉之軀。

  也因為劇情純粹在堆疊出一樁危機,得來許多篇幅能夠慢條斯理地環繞著主軸刻劃各種情節,小至懸疑的「記號」如地面上不明原因遍佈的玻璃碎片,或是莎拉在看似無人的客廳內挑選唱片,一旁卻有雙馬靴倚著沙發,乃至於曲折的結構,例如莎拉駕馬逃出,卻在楓葉林撞上樹枝,迷失其中,讓危機的化解增添更多變數。這些巧思編織成綿密細緻的網,關鍵處掀起觀眾的所有神經,令之心跳加速。當然,本片在敘事上放大了引發衝突的時間,莎拉照著巴克的指示在地面摸索關鍵證物之際,兇手正由二樓而下,步步逼近,此間觀眾的心神猶如橡皮筋似地愈拉愈長,簡直要抽光了魂魄,待到莎拉逃往馬廄,駕馬衝出與凶手正面衝突,橡皮才驀地彈回身軀,激盪出偌大的火花,無非是驚心動魄久久不散的原因之一。

  純粹是本片的優勢,不過它相對也使得劇情無法將某些方面詳細交代,好比觀眾直至片尾,都未明確得知兇手行兇的原因背後或許有些心理因素。編劇好比片上談兵,正如理論需與實務扣連方能起作用,片上洋洋灑灑的劇情也需與現實對話才得以建立鮮明的故事。但若考量到現實狀況,難免必須指出《碧玉離魂》有幾個不合理之處:一則莎拉與凶手共處一室的時間相當長,編劇僅僅讓兇手昏睡帶過,而其間莎拉發現真相時驚走喊叫,竟未使之甦醒,有些反常;其次,在一家人遇害直至莎拉察覺的十餘小時間,屍體應有異味,或至少血腥味散出,但此物理現象似乎未被考量。

  在純粹的危機網絡中,最為舉足輕重的行動者莫過女主角莎拉,其餘角色若不是以死者的姿態參與其中,便是身分直至片末才分曉的兇手。男主角史帝夫作為勾勒出莎拉立體輪廓的功能,要大過其本身的性格,而他身邊的一群同事,僅在最末的英雄救美發揮了用武之地。顯然,整座舞台的燈光都灑落在米亞法蘿的身上。據說當初本片的劇本是寫來待售的,片商半開玩笑表示若能請到法蘿出任女主角,便買下劇本拍成影片。不知米亞法蘿點頭答應的原因是否正是發現了上述的特色?無論如何,她在諸多因素的襯托下,演活了一名離魂碧玉,其遭遇似能打破各種藩籬,勾起觀眾純粹的恐懼,一時半間驚嚇離魂,秀異矣!

《碧玉離魂》上映廣告與本事預告

See No Evil 02.jpg  See No Evil 碧玉離魂本事預告.jpg

(左)台北市樂聲戲院映演《碧玉離魂》電影廣告。 (右)《碧玉離魂》電影本事預告。

 

Written by Evance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依凡斯 的頭像
    依凡斯

    美的影話

    依凡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