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明星賈桂琳史密斯 (Jaclyn Smith, 左)、歌手奧莉薇亞紐頓強 (Olivia Newton-John, 右)。
1970年代中期以後,承襲60年代遺風的化妝技法已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最有象徵性的妝容,如今我們談起當時的彩妝,也都以此為基準。當時的妝感不再如前五年那麼濃艷,卻散發著一股陽光健美卻又富於優雅的神采。
70年代後期有兩種主要的妝容,最風行的當屬改良過後的自然派,妝容仍舊崇尚淡雅,卻藉由大地色系的眼部化妝品與較艷麗的唇色增添了五官的魅力;另一種則是同時強調眼唇色彩的繽紛型,特別在眼部用色講究,它也是80年代初期妝容的前身。這兩種型態的彩妝流行的時間以及區域同樣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視服裝與身份變化。
自然派
1970年代後期興盛自然清新的妝容,明亮的腮紅與唇膏使氣色神采奕奕。左為電視演員雪莉賴德 (Cheryl Ladd),右為電視演員潘黛勃 (Pam Dawber)。
左圖:自然派的眼影強調柔美的眼神,並略以眼線與睫毛膏妝點。(琳達卡特 Lynda Carter) 右圖:眼影塗至眼尾可稍加上揚。(施維亞克麗絲桃 Sylvia Kristel)。
早期的自然派妝容,強調自然而在視覺上看似幾乎沒有化妝的面孔,因此五官的用色都相當低調,最重要的雙眼也只用淡淡的咖啡色系眼影與睫毛膏強調。這種妝容的優點是十分清新,一張素淨的臉,在妝效良好的狀況下看來非常清爽,但缺點是突顯氣色的作用不大,主要唇部的用色也偏於低調,靠腮紅在潤飾臉色,因此如果妝感不當,便有病容的錯覺。到了70年代中期,自然派的化妝經過若干改良,加強眼部的神韻、紅潤雙頰以及唇色,效果變得健美,也更加襯托了女性的嫵媚。
這時期的自然派眼妝,大致都以大地色系的眼影,諸如棕色、咖啡等色強調眼窩,也有使用灰色系的,接著以眼線與睫毛膏勾勒出雙眼的神韻。此時並不訴求倍數地放大雙眼,因此眼線與睫毛都較收斂,但由於用色較早先來得明顯,故營造了深遂朦朧的美感。至於眉毛則繼續維持1970年代前期的細眉,眉形多以自然略帶角度為主。
關於70年代晚期的自然派眼影,常見的有兩種塗法:第一是倒勾式的眼影,主要在突顯眼窩的弧線,倒勾的區域用較深的顏色,而眼頭與中間部份則用較淺色。有時倒勾的弧線也會連接至眼頭,如此雙眼會較為深遂,適合原本眼眶不甚明顯的使用者;眼尾倒勾則會看起來較明媚。另一種則是上揚式的眼影,這種畫法是在眼窩部份自然地暈染之後,再於眼尾的區域稍加上暈。西方人採用此法時,閉起眼往往能看出眼影其實沒有刻意向上拉,只是因為他們輪廓較深,睜眼之後自然有上揚的感覺,流行至東方以後,為了能達到相同的效果,亞洲女星便得明顯地將眼影在眼尾上提。上揚式眼影有些近似1980年代早期流行的塗法,只是較為含蓄。
左圖:內眼線的畫法在1970年代中期左右開始風行。(愛雲芬芝 Edwige Fenech) 右圖:艷紅色系的唇膏仍然是主流。(伊蘿娜史脫樂 Ilona Staller)
自然派的眼線與睫毛一直以淡雅為主,眼線不需刻意拉長,值得一提的是,內眼線的畫法也在此時開始廣受採用,但仍限於西洋為主 (亞洲則在80年代才廣泛採行內眼線畫法)。睫毛僅用睫毛膏加強,眉毛則流行稍淡的咖啡色系。此時的西方化妝已不太使用假睫毛了,但在亞洲,有時為求放大眼睛的效果,仍需配戴一付較自然的款式,但整體來說也愈來愈少見了。唇膏較常採用的有大紅、橘紅、磚紅、粉紅等色,這些顏色的彩度較先前流行的裸色為高,氣色自然呈現著神采奕奕的感覺了。
健康膚色
健康的小麥色肌膚是1970年代的流行。左為影星法拉佛西 (Farrah Fawcett),右為電視演員蘇珊桑默 (Suzanne Somers)。
古銅膚色在1960年代中期已有化妝品牌提出,不過這種將皮膚曬黑的風潮是在1970年代才達到盛行。古銅或小麥色的肌膚特別適合與自然派的化妝搭配,效果既明媚又健美。健康膚色的概念也曾經在亞洲地區造成一股流行,在當時的台灣,雖然白皮膚仍廣受一般人喜愛,但據說時髦的女郎是熱衷於將自己曬出一身淺棕色皮膚的。另外,當年的「白皮膚」其實是略微帶紅的膚色,較之今日幾乎「雪白」的標準仍然深色一些。
當時一般的女性化妝多使用妝效較輕薄的粉霜,影視明星則使用較持妝、妝感明顯的粉條。美容專家馬它曾在她的專書中多次指定日本三善株式會社的「725A」色號粉條 (男性則用「725C」),這是當時專供攝影用的化妝色號,顏色偏紅,類似今天的腮紅,但經過專業燈光照射之後,會呈現為肉紅的膚色。
1970年代後期,彩色攝影在電視電影方面均已普及,並且在色彩的細膩度上不斷進步,故化妝時不再需要像60年代以前那樣,將額頭與鼻樑塗成粉白色,臉頰塗成肉紅色的涇渭分明。此時的立體妝感呈現,已發展得如今日一般,使用深淺一兩個色號的粉底即可,但東方人的輪廓較平扁,使用鼻影、修容仍舊是需要的。
腮紅斜刷
70年代,狹長斜刷的腮紅大為風行。左為影星雪莉杜瓦 (Shelley Duvall),右為模特兒雪儂提格絲 (Cheryl Tiegs)。
早年的腮紅技法一直都是多種並行,但由於攝影技術的關係,最常被採用的是大片暈染,在燈光下,不論黑白或彩色影像都能產生修容的效果。到了1970年代,「狹長斜刷」的腮紅成為流行,這種方式特別適合顴骨較平的西方面孔,將腮紅以大約30~45度斜角刷在顴骨下緣,可以突顯顴骨的高度,並創造立體的輪廓,因此時至今日,「腮紅狹長斜刷」仍然是西洋彩妝最普遍採行的技法。
東方人由於天生顴骨較為突出,如果模仿西方人的方法塗刷腮紅,反而會使顴骨顯得更加高聳。因此「狹長斜刷」的方式來到亞洲之後有了改良,技巧是將30~45度斜角的腮紅上移至顴骨處,如此便有收縮顴骨的效果,但不適宜面孔過瘦者,另一種技巧是將腮紅以近似三角形的方式塗刷在顴骨或顴骨與臉頰處,這種方式有助強調輪廓,在今天的舞台或戲劇化妝仍然常見。
銀灰色系
使用灰色為主,分三~四段塗畫的眼影技法曾在1970年代晚期流行。左為歌手瑪莉威爾森 (Mary Wilson),右為歌手派蒂帕佛 (Patty Pravo)。
灰色系 (銀灰、藍灰色)是1970年代除了咖啡色系之外較普遍被採用的一種色彩。藍灰自早期的電影化妝便一直是常用色,至彩色攝影普及的70年代,有稍微被較視覺上較自然的咖啡色超越的趨勢,但灰色系的效果明顯,能營造美艷迷濛的感覺,因此一些艷麗的明星們仍會使用灰色眼影。另外,黑人由於膚色的關係,必須以較重的色彩顯出妝感,故也經常利用灰色系強調眼部。
自然派妝容亦採用灰色系眼影,技法即前述之兩種暈染方式,在此不贅述。灰色系尚有兩種較為明艷且常見的化妝方式:第一種是煙燻式的暈染法,眼窩部份以深淺灰色塗出漸層,以上則以銀白色塗滿,意即整片眼皮是沒有留白的。這種方式通常會搭配明顯的眼線與假睫毛。第二種的技法較特別,以灰色塗刷鼻樑兩側,眼尾則塗成上揚,眼頭可用同色眼影,眼中則塗較淺色,下眼影略暈深色,或以眼線代替亦可。這種塗法近似下面會介紹的「彩虹式眼影」,但多了鼻樑兩側的色彩,由於強調眼部的細長,因此眼神以幼細為主,亦可畫內眼線,假睫毛不一定需要配戴。出於妝感較重,此法常見歌手登台演唱時使用。
繽紛型
以彩色眼影與高彩度腮紅與唇膏營造的繽紛式妝感。左為歌手黛比哈莉 (Debbie Harry),右為模特兒羅蘭赫頓 (Lauren Hutton)。
1970年代後半期的妝容又有革新,便是這種使用鮮艷色的繽紛型彩妝,它也是1980年代前期妝容的一種雛型。這種妝容不見得一定需要大眼睛或是挺鼻子,不過明亮的皮膚比較適宜。它的特色是不論眼妝、腮紅、唇膏一律都很鮮明。
繽紛型妝容的眼影技法可用與自然派無異的單色暈染,也可使用兩種不同色彩分別塗刷眼窩與眉骨,但最有特色的莫過於「彩虹式眼影」了。彩虹式眼影的畫法一般採用三~四種顏色,將互相搭配的顏色,例如綠、紫,以「淺至深」或「深淺深」的方式,分三段塗於眼窩,界線處稍加暈染,眼尾則多向上揚起,眉骨處可用銀白色,下眼影仍多半使用深色。由於彩虹式眼影暈染的高度約與眼窩相同,因此在睜眼時並不非常明顯,但在表情的變化之間,便能展現出色彩繽紛、看起來富有光澤的眼部,因而風情萬種。這種技法搭配一般眼線或是內眼線都非常適合。
繽紛型的妝容多半搭配狹長而明顯的腮紅,以及大紅、粉紅、桃紅色等彩度較高的唇膏,通常會再多塗一層唇油,讓嘴唇閃閃動人。
左圖:林青霞是亞洲地區自然派妝容的範例之一。 右圖:輪廓較為理想者,可以直接使用彩色眼影與狹長斜刷的腮紅。(影星邵音音)
左圖:大紅色唇膏在1970年代晚期的台灣仍然流行。(歌手秀蘭) 右圖:東方人因為輪廓的緣故,通常需要先以咖啡色眼影為底,再塗彩色眼影。(歌手王芷蕾)
港台兩地在1970年代前期經歷了「30年代式妝容」大行其道後,風氣逐漸走向淡雅,但東方人的輪廓畢竟不同於西方,因此流行的彩妝大致上介於「自然派」與「繽紛型」之間。
咖啡色系的眼影仍然是寵兒,主要在於亞洲人的眼部多半偏向浮腫,如果直接塗上彩色眼影往往會收到不理想的效果,因此通常先以咖啡色打滿眼窩,眼摺部份預先留白,再行以彩色眼影填滿 (淡妝則只需要使用咖啡色即可)。除非是非常淡的妝,否則都會再以下眼影與上下眼線強調雙眼,至於假睫毛倒不一定需要了。有些輪廓較為理想的演員,可以直接使用彩色眼影塗滿眼窩,出於淡雅當道,使用的色彩不一定是高彩度的,淡綠、淡藍都是常用色。
「30年代式妝容」在1970年代晚期依舊存在,較為艷麗的影星或歌手為登台需要,仍會採用這種畫法。此時的亞洲地區流行的唇膏有橘紅、瑰紅、大紅等較鮮明的色彩,腮紅則搭配唇色,多半使用前述的三角式塗法,避免顴骨過於突出。
Written by Evance
本文提及的演員、歌手與模特兒:
賈桂琳史密斯 (Jaclyn Smith)、奧莉薇亞紐頓強 (Olivia Newton-John)、雪莉賴德 (Cheryl Ladd)、潘黛勃 (Pam Dawber)、琳達卡特 (Lynda Carter)、施維亞克麗絲桃 (Sylvia Kristel)、雪莉杜瓦 (Shelley Duvall)、雪儂提格絲 (Cheryl Tiegs)、法拉佛西 (Farrah Fawcett)、蘇珊桑默 (Suzanne Somers)、愛雲芬芝 (Edwige Fenech)、伊蘿娜史脫樂 (Ilona Staller)、瑪莉威爾森 (Mary Wilson)、派蒂帕佛 (Patty Pravo)、黛比哈瑞 (Debbie Harry)、羅倫赫頓 (Lauren Hutton)、林青霞、邵音音、秀蘭、王芷蕾。
二十世紀彩妝史系列
1910年代、1920年代、1930年代、1940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前期、1960年代後期、1970年代前期、1970年代後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