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00  It 01

異性熱力 (It)

美國上映時間:1927.02.19

上海上映時間:1928.09.09

出品:派拉蒙 (Paramount)

導演:克拉倫斯白傑 (Clarence G. Badger)

演員

克萊拉寶 (Clara Bow) 飾 貝蒂露 (Betty Lou)

安東尼奧莫蘭諾 (Antonio Moreno) 飾 賽勒斯沃特漢 (Cyrus Waltham)

威廉奧斯汀 (William Austin) 飾 蒙提 (Monty)

皮西拉寶娜 (Priscilla Bonner) 飾 茉莉 (Molly)

賈桂琳加斯登 (Jacqueline Gadsdon) 飾 愛黛拉 (Adela Van Norman)

茱莉亞史溫戈登 (Julia Swayne Gordon) 飾 諾曼夫人 (Mrs. Van Norman)

愛莉諾格琳 (Madame Elinor Glyn)

黑白 / 無聲 / 75分鐘

It 02  It 03

左圖:貝蒂 (克萊拉寶)下班巧遇賽勒斯 (安東尼奧莫蘭諾),製造機會欲與之接觸。 右圖:賽勒斯誤會貝蒂未婚生子,然貝蒂毫不知情,主動向對方表達感情。

劇情介紹

  由於父親退休,賽勒斯遂繼承家業接掌沃特漢百貨。好友蒙提特來祝賀,餘暇翻閱辦公室置放之雜誌,見作家愛莉諾格琳於其中談論一種異性魅力,名為「It」。蒙提興趣大發,趁賽勒斯巡視公司,一面留心有無職員擁此氣質。新老闆上任,成為櫃員們談論話題,貝蒂深受賽勒斯吸引,遭同事調侃,遂誓言贏得老闆愛慕,然兩度與之照面皆未能引起注意。蒙提遍尋對象不著,無意瞥見貝蒂,大為雀躍,認定其極具「It」。

  蒙提邀約晚餐,貝蒂欣然答應,憶及下班時間聽聞賽勒斯於麗斯餐廳有約,特意指定同一地點。貝蒂返家,見獨立撫養幼子之室友茉莉因房東刁難而悲嘆,大力鼓舞,使其忘卻憂愁,兩人為貝蒂缺少赴宴服裝而持剪修改現成衣物。貝蒂巧手改變造型,更加婀娜多姿,歡喜出門。然同一時間,賽勒斯之友人,富家千金愛黛拉亦梳裝打扮準備赴約,並期待著可能的求婚。

  貝蒂與蒙提至麗斯餐廳,捨侍者安排,刻意於賽勒斯鄰桌用餐。賽勒斯瞥見貝蒂俏麗模樣,深為驚艷,然貝蒂亦留意到愛黛拉之存在,方知其為賽勒斯知己。愛黛拉刻意以「It」作為話題,試圖拉抬聲勢,怎料賽勒斯渾然不知。適逢愛莉諾格琳大駕光臨,諾曼夫人遂建議賽勒斯直接詢問作者。經格琳解釋,賽勒斯恍然大悟,又見貝蒂丰采,自此對「It」深信不疑。賽勒斯一行人離席之際,貝蒂佯裝需通電話,製造機會,與賽勒斯相見歡。貝蒂向打賭兩人再次見面時,賽勒斯將無法識之,賽勒斯欣然接受。

  一顧客因換貨不成而與貝蒂發生糾紛,賽勒斯前來調解,並要求櫃員至其辦公室說明。貝蒂依吩咐前往,賽勒斯見之大為驚喜,自認賭輸願意受罰,貝蒂婉拒。彼時愛黛拉致電邀約晚餐,貝蒂遂趁機提議與賽勒斯至遊樂園,賽勒斯忽略前一刻說定之約會,立即答應。當晚,兩人歡遊,好不愉快。返家之際,賽勒斯親吻貝蒂,遭貝蒂責怪,心生愧疚。

  社福人員因茉莉無力撫養幼子,前來接管,茉莉不願,大聲呼救。貝蒂見狀,奮勇出面阻止,並聲稱為孩子生母,社福人員起疑,質問孩子生父是否蒙提,貝蒂否認。蒙提大驚,詢問貝蒂事實,貝蒂為免社福人員得逞,強調孩子是其所生。一場風波全遭公寓隔壁之新聞社記者加以記錄,並披露於報紙。蒙提無法接受,至賽勒斯辦公室哭訴,賽勒斯見報,因而誤會貝蒂未婚生子,失望已極。櫃員們前來領取獎金,貝蒂見賽勒斯刻意不語,以為昨夜之事使之在意,遂逗留辦公室坦言衷情,使兩人之誤解更加擴大。賽勒斯直言感情,並允諾將買珠寶首飾供養,貝蒂深覺受辱,於眼淚中奔去,並決意辭職。

  若干時間後,蒙提攜禮探望貝蒂,並表示來意,貝蒂聞言方知蒙提誤以為茉莉之子為其所生,一笑澄清。蒙提得知事實,透露賽勒斯亦蒙在鼓中,貝蒂大驚失色,轉而憤怒,要求蒙提配合作戲,她將再度使賽勒斯傾心,並於其求婚時拒絕,予以報復。蒙提告知賽勒斯將與一群友人駕船旅行,貝蒂遂逮到大好機會,自動表示與蒙提一同出席。蒙提遁逃未果,只得配合。

  出遊當日,蒙提原欲逃之夭夭,未料苦無機會,乖乖上船。一干人於交誼廳午茶,蒙提方透露其攜伴參加,賽勒斯得知為貝蒂,頓時變色。貝蒂化名蔻蘭進入廳堂與眾人交際,賽勒斯尷尬不已,愛黛拉始終感覺此人面善,但貝蒂佯裝雙方並不認識。賽勒斯對貝蒂之出席相當不滿,質問蒙提,並欲將船隻掉頭,正呼喚船長,卻受貝蒂之魅力迷惑,幾度抗拒,打消念頭。

  貝蒂與眾人於甲板奏樂放歌,愛黛拉似有微詞,但賽勒斯醉心貝蒂而為之護航,使愛黛拉十分吃味。一行人回房就寢,賽勒斯趁機向貝蒂表達感情,並對之求婚,貝蒂嚴詞拒絕,並予以羞辱。賽勒斯落寞不已,前往駕船。貝蒂為自己之惡作劇感到後悔,向蒙提訴說。蒙提至駕駛艙轉告,賽勒斯才驚覺貝蒂並無未婚生子,連忙尋之,將方向舵交予蒙提,然蒙提分心,導致船身與鄰近帆船擦撞,貝蒂與愛黛拉雙雙落海。

  貝蒂營救愛黛拉,游向船身。賽勒斯得知船體安好,卻與蒙提驚見貝蒂兩人落海,急忙躍入海中搭救。貝蒂將愛黛拉交予賽勒斯,聲稱欲游回家中,適時蒙提划救生艇趕到,賽勒斯遂託之照料愛黛拉,前往追隨貝蒂。賽勒斯與貝蒂於船首相聚,互表愛意,蒙提與愛黛拉無奈之餘,似見「It」正於愛侶間發效…。

It 04  It 09

左圖:貝蒂與蒙提 (威廉奧斯汀)一同晚餐,目的在於結識賽勒斯。 右圖:賽勒斯與貝蒂至遊樂場嬉戲,不亦樂乎。

愛莉諾格琳、「It」與「It Girl」

  「It」是一種獨特氣質的代名詞,無論思想或生理上。擁有這種特質的男女便具備著罕見的異性魅力。但是,當事者必定都不自知,並且散發著一股使人無法抗拒的性感磁力。

  早在1904年,英國小說家路亞德基普林 (Rudyard Kipling, 1904~1936)便已在他的短篇作品《芭赫斯夫人》(Mrs. Bathurst)中提出了這個概念。在該故事中,基普林是這麼寫的:
  「它」不是美感,在某種意義上,沒有必然的好壞。那就是「它」。有些女人自街上走過,即烙印在男人的記憶中。
  (It isn't beauty, so to speak, nor good talk necessarily. It's just 'It'. Some women will stay in a man's memory if they once walk down the street.)

  不過「It」這個名詞的由來,曾被廣泛認為最早由英國作家愛莉諾格琳 (Elinor Glyn, 1864~1943)在1926年為柯夢波丹 (Cosmopolitan)雜誌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引介。在《異性熱力》的電影片頭,引述了格琳的這麼一段介紹:
  「它」是某些憑己磁力吸引他人者所擁有的一種氣質。女人有了「它」,便贏得所有男人;如果是男人,則贏得所有女人。「它」可以是思想或生理上的氣質。
  (“It” is that quality possessed by some which draws all others with its magnetic force. With 'It' you win all men if you are a woman and all women if you are a man. 'It' can be a quality of the mind as well as a physical attraction.)

  二十世紀初期極富盛名的愛莉諾格琳,是位走在時代尖端的暢銷作家。格琳自1900年開始創作,鎖定的主要是女性讀者,稍後她開創了帶有淫猥或色情意味的羅曼史的風潮,聲名大噪,堪稱這類小說的始祖。1920年代遷往好萊塢後,她邁向生涯的顛峰,包括《Beyond the Rocks》(1906)、《Three Weeks》(1907)等著作曾數度被搬上銀幕,並由葛蘿莉亞史璜生 (Gloria Swanson)等巨星詮釋。格琳本人也曾兩次在電影中現身說法,除了《異性熱力》外,另一次是《銀海情潮》(Show People, 1928)。

  由於許多人誤以為1920年代仍然純樸保守,因此「It」曾被錯誤敘述成避免直接使用「sex」而以一字稱代性慾或性感的婉轉暗示。其實,1920年代是西方第一波性革命,也是女性主義的顛峰,流行風氣較之前後十年都來得豪放,從時髦女子們的衣著與生活即可窺見當年的女性因進步而得來的便利。自然「性」的事物並不那麼避諱,例如「sex appeal」便直接地出現在《異性熱力》的插卡字幕內。

  藉著《異性熱力》的賣座,「It」的概念因而衍生出一種新興名詞「It Girl」,女主角克萊拉寶 (Clara Bow)自是第一代「It Girl」的表率。克萊拉演活了機靈、爛漫、行動派、對凡事無所畏懼的貝蒂,這些要素也就是當時「It Girl」的標準。其實,1920年代盛行的「Flapper」式的女郎,與「It Girl」的特質也有一些交集。因為「It Girl」這個名詞代表的獨特魅力,以致後來多為時尚圈採用,甚至發展出了「It包」(It Bag )的概念。當然,「It Boy」也是存在的,由於格琳曾在她的文章提及「It」可能同時具有吸引兩性的魅力,因此「It Boy」的氣質偏於中性,散發雙性的磁力,自然引得男女的愛好。

It 06  It 05

左圖:蒙提發現擁有「IT」的女子,大喜之餘,趕緊告知好友賽勒斯。 右圖:貝蒂長期資助獨立撫養孩子的友人茉莉 (皮西拉寶娜),屢屢使她遠離眼淚。

演員簡介

  克萊拉寶 (Clara Bow, 1905~1965)是默片晚期至聲片早期的熠熠巨星,曾引領1920年代的流行,也是當時的性感偶像,甚至卡通人物「貝蒂」(Betty Boop)原型亦傳說來自於她。克萊拉於1922年從影,藉著在《海上男兒》(Down to the Sea in Ships)的出色表演,獲選為1924年的西岸協會明日之星 (WAMPAS Baby Stars)之一,同年她已初次領銜演出,顯見星途攀升之快。1926年,克萊拉簽約派拉蒙公司,逐漸邁向她演員生涯的頂峰,期間除《異性熱力》以外,最著名的作品是曾獲第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翼》(Wings, 1927)。

  聲片時代以後,克萊拉成功轉型,並曾是1930年度票房巨星的亞軍,但為力求適應新的技術,且必須汲汲於聲譽的維持,承受極大壓力。另一方面,她因稅金與私人感情問題而官司纏身,克萊拉的秘書兼閨中好友狄佛 (Daisy De Voe)在法庭上公諸她的私生活,使克萊拉蒙受緋聞困擾,導致她短暫淡出影壇。婚後,克萊拉僅於1932年為福斯 (Fox)拍攝兩部頗為賣座的電影,自此息影。

  安東尼奧莫蘭諾 (Antonio Moreno, 1887~1967)是默片時期著名的「拉丁情人」之一,他的演員生涯長達四十餘年,亦擔任過導演。莫蘭諾出生於西班牙,少年時遷至美國,以戲劇演員的身份起家,並於1912年踏入影壇。到了1910年代中期,他已位列偶像巨星之林,1920年代更曾是Famous Players-Lasky Corporation旗下片酬最高的演員之一,當時最為著名的作品有《異性熱力》以及與葛麗泰嘉寶 (Greta Garbo)合演的《女色迷人》(The Temptress, 1926)。

  莫蘭諾曾在聲片初期因西班牙口音遭遇挫折,期間他開始拍攝墨西哥電影,並兼任導演,獲得不少好評。1930年代中期,他轉型為性格演員,重新回到好萊塢發展,即便當時已不再居於頭牌,但逐漸開闢出新的戲路。1940年代以後,他曾詮釋過不少過口碑良好的角色,其中以在3D電影《黑湖妖潭》(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 1954)中的表現最為有名。

  威廉奧斯汀 (William Austin, 1884~1975)原籍英國,由於任職的公司派遣他至舊金山出差,因緣際會步上表演之路,故他於1920年初登銀幕時已中年了。奧斯汀多演配角,參與的不乏《柳暗花明》(The Gay Divorcee, 1934)、《蝙蝠俠》(Batman, 1943)等知名電影,但最使觀眾印象深刻,且戲份吃重的,便是他在《異性熱力》中飾演的討喜的蒙提。

It 07  It 08

左圖:貝蒂化名蔻蘭,佯裝自法國歸來,進入茶聚場合交際。 右圖:賽勒斯無法抑制對貝蒂的好感,試圖向之求婚。

淺談本片

  《異性熱力》是最早的概念電影 (concept film)之一。它其實不若片頭或若干文章所載明改編自愛莉諾格琳的小說,而是由一篇文章發展構成。派拉蒙向格琳買下其中「It」的概念,再行編寫成服裝櫃員飛上枝頭的故事,並將格琳位列「原著改編」(story and adaptation)。本片也是最早在電影中「置入性行銷」的範例,片中威廉奧斯汀之所以得知了「It」,因為他閒來無事便拿著柯夢波丹雜誌閱讀。

  作為一部代表作,也可視為是專門力捧她的「vehicle」,《異性熱力》最主要的賣點自然在克萊拉寶。克萊拉的演技生動自然,能精靈地一再玩小聰明使人會心一笑,又能深刻如熱淚盈眶責罵賽勒斯一段,不禁得讚她表演之逼真。仔細檢視,克萊拉並不是那種每個鏡頭都明艷照人的美女偶像,但她小而圓的臉龐以及精巧的五官構成與一般西方明星不太相似的魅力,髮型也與眾不同。另外最吸引人的便是她在電影中表現出來的氣質:自信而精明、勇往直前,表現著似乎天塌下來都不需擔心的輕鬆,透過其他兩位女角的對比,更突顯了這種特出。我想她所散發的韻味就是「IT Girl」的真諦了:不一定美,但是富有個性式的磁力。

  在演員方面,威廉奧斯汀詮釋的甘草人物蒙提也十分討好。奧斯汀呈現的肢體動作與表情變化,洋溢著默片式經典的誇張喜感。蒙提這個憨直的角色肩負電影主要的笑料,他本身雖然是造成誤會的關鍵,但又形同貝蒂的後盾,眼見她與好友賽勒斯重圓,還能豁然釋懷,惹人喜愛。飾演千金愛黛拉的賈桂琳加斯登 (Jacqueline Gadsdon)即便沒有太多戲份,但她擁有一張1920年代時興的臉龐,加以角色的穿著貴氣,因而幾個鏡頭正好呈現出當年上流階級典型的奢華美感,值得特別留意。

  電影的步調輕快,在清晰順暢的敘事中推向結尾,轉場也十分俐落。但少數鏡頭有過快的現象,例如貝蒂與賽勒斯自遊樂場的圓筒步出,被風吹起裙子的情節便是。貝蒂的「裙飄意外」不是夢露式的性感,而被克萊拉演繹得令人捧腹,但這個鏡頭只是一閃而過,也許這時觀眾才正開口笑。另外,本片的若干鏡頭、鏡位與畫面呈現似乎脫離了20年代電影慣常的手法,而產生一種靈活的摩登感,諸如貝蒂在餐廳中搜尋賽勒斯時使用的快速zoom in,兩人在遊樂場嬉戲的片段,頻繁的搖鏡,或是結尾以遮蓋船名陰錯陽差製造的「IT」明示,都是不落俗套的表現。

  《異性熱力》直到1960年代於布拉格發現了硝酸片拷貝之前,曾有一段時間被認為已散佚。本片目前流傳的有兩個DVD版本:先是曾發行許多獨立製作與早期無聲電影的Kino Video在2002年推出,採用的是1978年修復版的拷貝,配樂是該公司經常使用的鋼琴演奏,並附加收錄一部紀錄片《Clara Bow: Discovering the "It" Girl》(1999);接著由Image Entertainment在2004年發行,採用的是1992的修復拷貝,配樂則是知名作曲家卡爾戴維斯 (Carl Davis)編寫的交響樂。戴維斯自1980年起陸續為許多默片進行配樂,包括《賓漢》(Ben-Hur: A Tale of The Christ, 1925)、《拿破崙》(Napoléon, 1927)等。

(上海映演廣告,感謝小管)

Written by Evancefree counters

 

arrow
arrow

    依凡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