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jpg m2.jpg

時髦的蜜月 (Our Modern Maidens)

美國上映時間:1929.09.08

上海上映時間:1930.06.29

地區:美國

出品:米高梅 (MGM)

導演:傑克康威 (Jack Conway)

演員:

瓊克勞馥 (Joan Crawford) 飾 比莉布朗 (Billie Brown)

洛特拉洛克 (Rod La Rocque) 飾 吉連艾伯特 (Glenn Abbott)

小道格拉斯范朋克 (Douglas Fairbanks Jr) 飾 吉爾(Gil)

愛妮泰潘琪 (Anita Page) 飾 肯塔琪 (Kentucky)

約瑟芬鄧 (Josephine Dunn) 飾 金潔 (Ginger)

黑白 / 英語 (部份有聲) / 75分鐘

製片預算:283,000美元

美國票房:675,000美元

m3.jpg m4.jpg

m6.jpg m9.jpg

劇情介紹

  一群年輕男女駕車出遊,於戶外翩翩起舞,吉爾趁機贈予比莉一只訂婚戒指,但比莉要求兩人必須隱瞞訂婚一事,直到吉爾在駐法大使館中覓得職位。吉爾認為比莉期望過高,但比莉表示無論如何,她將盡其所能幫助他前往巴黎。

  返鄉的火車上,比莉之好友肯塔琪悄悄心儀著吉爾,而比莉則邂逅了頗具權威的高級政官艾伯特,並邀他蒞臨於自宅舉辦的派對,實則決定藉由親近他來為吉爾謀得官職。

  派對中,艾伯特對比莉的表演傾心,兩人甚為友好。吉爾雖知內情,但頗感不是滋味,而肯塔琪卻因為得到機會與之共處,愈發愛慕。金潔見狀,對吉爾挑撥離間,希望肯塔琪能自比莉身邊將吉爾搶去。吉爾欲邀比莉觀賞煙火,她卻決定與艾伯特共舞,吉爾遂攜著肯塔琪搭乘小舟遊憩,兩人卻意外發展出新的戀情。

  吉爾感到罪惡而將其與比莉訂婚一事告知肯塔琪,肯塔琪基於愛慕而不介意,卻也不願將兩人的關係透露予比莉知曉。

  眾人於布朗之豪宅中渡假時,艾伯特必須先行離開,在比莉陪同之下,兩人返回艾伯特住處。比莉透露自己的目的,並輕描淡寫與吉爾之關係,艾伯特遂答應給予幫助。然而當艾伯特表態其愛意時,比莉卻因感到罪惡而逃離。

  艾伯特為吉爾謀職,吉爾與比莉相見,份外尷尬。不久以後,艾伯特於報紙上看見比莉將要結婚的消息,方知實情。兩人乘車往艾伯特住處途中遇暴風雨,車胎陷入泥濘,艾伯特徒步將比莉抱回寓所,兩人起了爭執,艾伯特失望之下,又於風雨中離去。 

  婚禮在新人雙方都心事重重的狀態下完成。比莉換了裝扮,準備蜜月旅行前夕,撞見肯塔琪悲傷地和吉爾道別,經過一番折騰,驚覺肯塔琪竟已懷孕。兩名女孩都不願破壞對方的感情,但比莉仍舊成全肯塔琪與吉爾。金潔窺見比莉與父親泣訴自己無法與吉爾結合,四處向賓客宣揚其醜聞。比莉佯裝從容,向眾人宣告她將去渡一個沒有新郎的時髦蜜月。

  此事經報章大肆披露,比莉獨自暫居巴黎,艾伯特前來相會,兩人重新開始。

m14.jpg

左右分別為瓊克勞馥、洛特拉洛克,中間者為艾德華努根 (Edward J. Nugent),他在本片中飾演金潔之男友。

m12.jpg m13.jpg

圖左依序為約瑟芬鄧、瓊克勞馥、愛妮泰潘琪。圖右為愛妮泰潘琪在本片中的伴娘扮相。

演員簡介

  瓊克勞馥 (Joan Crawford, 1905, 06~1977)早年曾擔任女侍與模特兒等,擅舞的她從影之前已累積不少獎座,因而在她初入影壇的1920年代,也位列流行的玉腿明星之一。克勞馥於1925年從影,同年已開始在較次級的製作中擔任女主角,即便她在數年間主演過不少電影,但只是小有名氣,未有大紅。到了1928年,方憑藉《現代少女》(Our Dancing Daughters, 1928)竄紅,躋身票房紅星,並成為美國少女們的偶像,鑑於電影的風潮,米高梅 (MGM)為此兩度以相同或近似的人馬開拍續集。

  此後,克勞馥多演爛漫的少女與社交名媛或力爭上游的女工,在1930年代曾紅極一時,且連續數年在全美十大票房巨星榜上有名。30年代後期,她開始經歷數年的事業低潮,轉投華納之後,於1945年以《慾海情魔》(Mildred Pierces 1945)贏得奧斯卡影后,東山再起,邁向另一波顛峰。

  洛特拉洛克 (Rod La Rocque, 1898~1969)是法國、愛爾蘭混血兒,童年時期已開始在區域性夏季劇場表演,16歲仍在雜耍團工作時,初次在電影中跑龍套。由於電影工作日薪較高,洛克遂遷往芝加哥發展,並於原東家結業後,再度轉往紐約,此間至1920年代初期,他也曾演出舞台劇。洛克一直維持自由演員的身份,直到1923年,藉著西席地密爾 (Cecil B. DeMille)的《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開始走紅,此後數年多為地密爾的製片發行公司以及派拉蒙 (時為Famous Players-Lasky)拍片,人氣逐漸攀升。1928年以後,他重新遊走於多家片廠之間,並成功過渡至聲片時期。

  洛克曾於1933年赴德接演若干電影,返美以後聲譽不若從前,多領銜次級製作為主,間或在大片擔任配角,至1941年息影,改任不動產經紀人。洛克之妻彭開 (Vilma Bánky)亦為著名演員。

  愛妮泰潘琪 (Anita Page, 1910~2008)初次演出電影是在1925年,當時,為貝蒂伯朗遜 (Betty Bronson)處理影迷來信的專員推薦她步入影壇,潘琪於是前往派拉蒙 (Paramount)與米高梅試鏡,雙雙錄用,並選擇後者簽訂合約。1928年,潘琪為米高梅拍攝首部電影中即擔任女主角,同年即藉著與瓊克勞馥合演的《現代少女》(Our Dancing Daughters)開始走紅,此後連連與當時的紅牌男星搭檔演出。1929年,她參與榮獲奧斯卡的有聲歌舞片《百老匯之歌舞》(The Broadway Melody),飾演純真欲追求感情的歌舞女郎,聲譽頓時達到顛峰,且曾是當時擁有最多影迷來信的女演員。

  1933年,愛妮泰潘琪與米高梅約滿,選擇在當紅時急流勇退,步入婚姻。第一任婚姻由於丈夫重婚而無效,潘琪稍後曾客串一部電影,繼而再婚。過著平順家庭生活的她,在退出影壇50年後,於1996年復出拍攝若干電影,並在幾部紀錄片現身說法,暢談往日的影圈生態。

  約瑟芬鄧 (Josephine Dunn, 1906~1983)早期曾是歌舞隊的一員,除短暫地在齊格飛歌舞團 (Ziegfeld Follies)中任職外,也在百老匯舞台劇亮過相。1926年,她受星探發掘加入派拉蒙,翌年開始得到較重要的角色。在默片晚期,約瑟芬鄧已是頗有名氣的女星之一,曾獲選為1929年西岸協會明日之星 (WAMPAS Baby Stars),她的演出以配角為主,但也主演過一些小型製片,惟其多半掛名第二順位。進入聲片時代,鄧成功適應嶄新的生態,因而地位不變,不過很快便在1933年結婚息影。

m10.jpg m11.jpg

雅笛哥風格的服裝與佈景。

談《時髦的蜜月》

  1929年的好萊塢已開始拍攝全部有聲片,米高梅於6月推出了曾獲奧斯卡獎的早期歌舞片《百老匯之歌》。《時髦的蜜月》是瓊克勞馥演出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如同《現代少女》一般,本片在音效方面是部份有聲的,並且運用得更加豐富,影片開始,此起彼落的喧鬧聲配合音樂,足以令觀眾產生有聲片的錯覺。

  《時髦的蜜月》除了吸引青少年觀眾的新潮故事之外,在攝影部份也頗為花俏。影片中前段在布朗宅第舉行的盛大派對,即大量使用了疊印效果,並且數度由大遠景拉近至角色的全身鏡頭,營造出宏大卻活潑的氣氛,這些技法在一般的無聲電影中不算常見,使得本片一如它的片名,十分「摩登」。但無論聲部或影部,皆在中段以後落入循規蹈矩的敘事模式,因此音效與特殊的鏡頭運動多集中在影片前半部。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本片的室內佈景充分展現了當時的「雅笛哥」(Art Deco)特色,這種流行藝術興盛於1920~30年代,於繪畫、裝潢、服飾都有影響。《現代少女》也能窺見雅笛哥式的風格,但多半集中在服裝方面,《時髦的蜜月》則在豪宅的場景中大量地運用了這種設計,富麗堂皇,賞心悅目。

  瓊克勞馥在同年6月與小道格拉斯范朋克結婚,盛大的婚禮同時兼有為本片造勢的性質。這是瓊克勞馥第一段婚姻,維持將近四年,雖然帶著藉機攀升的成份,但與小范朋克新婚期間,曾是她最愉快的時光之一。小道格拉斯范朋克是默片時期的鐵漢范朋克之子,曾在大銀幕活動二十餘年,聲譽雖不如父親響亮,但在1930年代也曾走紅一段時間,主演過不少電影。

  愛妮泰潘琪雖於稍早藉著《百老匯之歌》而爆紅,但她在本片的戲份不算很多,並未影響主角的鋒芒。克勞馥與潘琪在本片中的扮相都略遜於《現代少女》,最出色的該屬「反派」角色約瑟芬鄧,不過她的鏡頭偏少,幾近沒有重要性,角色也流於單純的尖酸,不似愛妮泰潘琪詮釋起《現代少女》中的安 (Ann)那樣有力。洛特拉洛克稱得上主要角色當中唯一的「熟男」。在年輕演員展現劃一的活潑魅力之餘,他散發的內斂氣質顯得特別突出,雖然艾伯特的角色並未特別深刻,但在一片浮誇的氣氛裡面,他的沉穩反而更能捉住觀眾的目光。

  本片的長度是三部「Our」為首的電影中最短的,因為片型具喜劇成份,而有很大部份的時間都用在娛樂視聽上面,諸如瓊克勞馥表演了一段帶舞蹈性質的啞劇,小道格拉斯范朋克有即興的模仿秀等,因此真正敘述感情發展的情節便顯得氣弱。然而故事本身迷人的吸引力,使電影不至於淪於空洞或無趣。

(上海映演廣告,感謝小管)

Written by Evance

其他瓊克勞馥主演之電影介紹

現代少女 (Our Dancing Daughters, 1928)

新女訓 (Our Blushing Brides, 1930)

婚姻問題 (This Modern Age, 1931)

林頓姑娘 (Letty Lynton, 1932)

女人 (The Women, 1939)

女人面孔 (A Woman's Face, 1941)

怨婦悲秋 (Autumn Leaves, 1956)

姊妹情仇 (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1962)

 

arrow
arrow

    依凡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