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man Disputed 01.jpg

毀節全忠 (The Woman Disputed)

美國上映時間:1928.09

上海上映時間:1928.12.30

出品:聯美 (United Artists)

導演:亨利金 (Henry King)、山姆泰勒 (Sam Taylor)

演員:

瑙門塔文 (Norma Talmadge) 飾 瑪麗安 (Mary Ann Wagner)

吉爾勃羅蘭 (Gilbert Roland) 飾 保羅 (Lieut. Paul von Hartman)

阿諾肯特 (Arnold Kent) 飾 尼卡 (Captain Nika Turgenov)

麥克瓦維奇 (Michael Vavitch) 飾 洛屈 (The Priest)/列勃 (Leibert)

古斯塔夫賽佛提 (Gustav von Seyffertitz) 飾 歐脫 (Otto Krueger)

葛拉蒂芭克薇 (Gladys Brockwell) 飾 伯爵夫人 (Countess von Brehm)

尼可拉蘇沙寧 (Nicholas Soussanin) 飾 伯爵 (Count)

黑白/無聲/104分鐘

The Woman Disputed 03.jpg

(圖)瑪麗安(瑙門塔文)無處可歸,經保羅(吉爾勃羅蘭)收留一夜,翌晨行將離去,復受挽留。右為阿諾肯特飾演尼卡。

劇情介紹

  一戰前夕奧國,社會蕭條,民不聊生。瑪麗安亦屬淪落之人,暗巷裡賣笑為生,屋漏偏逢連夜雨,竟逢不速之客闢室自盡。瑪麗安依據死者所遺字條,急電其親屬,未幾,俄國軍官尼卡攜同友伴,奧國軍官保羅趕至。尼卡乃死者之姪兒,誤以瑪麗安行兇,欲向警方指控。保羅見瑪麗安六神無主,深信其清白,遂說服尼卡為之脫罪。

  瑪麗安受此池魚之殃,遭娼寮驅逐,走投無路,保羅乃收留於自宅,並予以媒介職業,瑪麗安漸能自立,並成兩名軍官之知己。保羅及尼卡雖未明言,實則同為瑪麗安傾心。好景不常,戰事爆發。保羅、尼卡分受兩國軍隊徵召,將成敵手,臨行以前,兩人均有意同瑪麗安珍重道別,保羅先行一步,邀得佳人相偕收拾行囊,乘此機會訴諸真情,適巧瑪麗安亦有愛意,雙方遂訂下婚約。尼卡未能聯絡瑪麗安,乃親往保羅處探問,卻見瑪麗安已在好友宅中,心生誤解,終至懷恨,不再顧念舊情,決心報復。

  未幾戰局陷入膠著,俄方遲遲無法告捷,尼卡位居上尉,自是惱火,疑心情事之膠著乃因奧國間諜「列勃」洩露軍機之故,誓言捉拿。不久,俄軍佔領倫貝格,據一教堂作為中心。城中居民多在地下躲避砲火,瑪麗安早前接獲保羅電報相約城外結婚,聞鄰人歐脫欲乘公爵座車出城,乃央求搭載一程,不料歐脫曾見瑪麗安沿街賣笑,深以為恥,更向公爵夫婦加以詆毀。瑪麗安受辱,只得自食其力,殊不知此間俄軍下令嚴禁民眾外出,一干人遂全遭逮捕。

  尼卡有令出城者一律處死,刑場滿是槍下亡魂,公爵夫婦同歐脫見此慘狀,心知難逃劫數,乃至木然。瑪麗安亦受傳喚而與尼卡重逢,此君心意一橫,將眾人遣離,欲將瑪麗安佔有。瑪麗安見故友性情大變,怒斥齷齪,末了一同淪為階下囚。尼者貪欲薰心,竟生毒計,召告牢房眾人,若說服瑪麗安許身予己,便能免於一死。公爵夫婦同歐脫等乃千方百計加以遊說,瑪麗安認清三人虛偽面目,悲憤交加,不肯答應。主持教堂之洛屈神父亦因意圖出城而遭囚禁,瑪麗安乃向其告解,不料洛屈竟私下透露其實為列勃喬扮,必得出城通報軍情,否則奧軍不利。瑪麗安聞言,天人交戰,終決意為國犧牲節操。

  奧軍告捷,保羅凱旋歸來,此間原為俄軍佔領之教堂已遭突破,尼卡身負重傷,仍執意向保羅惡言相譏。保羅以為瑪麗安失節,竟予嫌棄。未幾,軍方盛大表揚戰功,鄭重讚許瑪麗安之義行,保羅方知錯怪愛人,在鐘聲中含淚下跪。

The Woman Disputed 04.jpg

(圖)瑪麗安原是流落風塵之女子,曾於沿街賣笑之際,調侃過路人歐脫(古斯塔夫賽佛提)。

The Woman Disputed 05.jpg

(圖)保羅與瑪麗安情投意合,大戰爆發前夕互許終身。

The Woman Disputed 06.jpg

(圖)尼卡下令,凡說服瑪麗安許身於他,則能免於一死。眾人聞言,莫不使出渾身解數,瑪麗安卻始終不為所動。

演員、導演簡介

  瑙門塔文(Norma Talmadge, 1894~1957),美國演員。塔文三姊妹均是默片時期的演員,尤以戲路迥異的惱門與康斯登(Constance Talmadge)最負盛名。塔文出身貧窮,卻有一富野心的母親,積極促成女兒的星路。塔文最初乃是插圖歌(illustrated song)影片的模特兒,稍後轉入維太影(Vitagraph)公司,參與過百餘支短片,至1915年,塔文開始在劇情長片擔綱演出,名氣漸長。短暫投身兩家製片公司後,塔文在百老匯邂逅製片家舒恩克(Joseph M. Schenck),雙方婚後合組了惱門塔文影業(Norma Talmadge Film Corporation),專門攝製塔文三姊妹演出的電影。由於夫妻搭檔相當成功,塔文的聲譽扶搖直上,至1920年之交已躋身首席的巨星之林。

  1920年代,塔文同舒恩克結束紐約的業務,轉往好萊塢發展,此後其作品質量更上一層樓,堪稱最為精華的時期,推出了諸如《香閨祕密日記》(Secrets, 1924)、《癡情公主》(Graustark, 1925)、《歌女懷春》(Kiki, 1926)等名片。未幾,舒恩克參與聯美(United Artists)的成立,塔文後期的作品亦改由該公司發行,惜當時聯美之院線有限,連帶影響影片的收入。1928年,塔文拍罷《毀節全忠》,遂開始接受聲音訓練以迎接聲片的拍攝。她接連主演了兩部有聲電影,反響不如預期,便順勢息影。

  吉爾勃羅蘭(Gilbert Roland, 1905~1994),美國演員。生於墨西哥,赴美後決意發展表演事業,於1923年從影。早期多半充任閒角,1926年與惱門塔文合演《茶花女》(Camille),受塔文之賞識,復又合作三部影片,其後至1930年代中期,他曾以「拉丁情人」之姿領銜多部電影。在聲片時代早期,許多影片均攝有歐洲語言版本,羅蘭也曾於多部好萊塢製作的西語版本中領銜演出。未幾,羅蘭逐漸轉型為演技派,1940年代以後雖多以配演為主,其表演則屢受肯定,曾以《玉女奇男》(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 1952)、《安邦定國誌》(Cheyenne Autumn, 1964)獲金球獎提名。1960年代以降,羅蘭跨足電視圈,頻繁而單元性的參與影集演出,他於1982年息影。

  阿諾肯特(Arnold Kent, 1899~1928),義大利演員。本名利都瑪尼第(Lido Manetti),早年修習工程,赴羅馬謀職時為導演狄利索(Camillo De Riso)發掘,延攬進入影壇,在1917年首度參與演出,同年即獲拔擢為男主角,聲勢漸長。其時諸多義大利影人往國外發展,瑪尼第亦於1925年遷往紐約,初時曾短暫為環球(Universal)拍片,後轉入派拉蒙(Paramount)並易名為阿諾肯特,演出《草裙艷舞》(Hula, 1927)等數部電影。1928年9月,肯特在好萊塢遭遇車禍身亡,《毀節全忠》為其遺作。

  亨利金(Henry King, 1886~1982),美國演員及導演。少年時曾擔任技工,後轉入劇壇,隨劇團巡迴演出。1913年,在造訪製片公司時因緣際會投身從事單本(one reel)短片演出,1916年起,曾主演數部劇情長片。亨利金的導演工作始於1915年,早期亦多執導短片,未幾出任劇情片之導演,一度於1921年成立其製片公司,後轉入高溫公司(Samuel Goldwyn Company),彼時已是頗具名氣的導演,名作如《露瑪蘭》(Romola, 1924)、《胭脂淚》(Stella Dallas, 1925)等。

  1930年,亨利金改投當時的福克斯(Fox,也曾被譯為狐狸公司),即日後的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於旗下任職三十餘年。其今日廣為人知的作品大多集中在此階段,當中又多以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及泰隆鮑華(Tyrone Power)所主演的影片為多,如前者之《晴空血戰史》(Twelve O'Clock High, 1949)、《雪山盟》(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1952),後者《蕩寇誌》(Jesse James, 1939)、《妾似朝陽又照君》(The Sun Also Rises, 1957)等。

  亨利金曾兩度提名奧斯卡,並憑《聖女之歌》(The Song of Bernadette, 1943)一片獲得金球獎最佳導演。

  山姆泰勒(Sam Taylor, 1895~1958),美國編劇及導演。1916年起先後在卡倫(Kalem)及維太影(Vitagrapgh)公司擔任編劇,後轉入海爾洛奇(Hal Roach)之製片公司,並開始編導劇情長片。泰勒曾在默片時期執導諸多名片,包括喜劇演員羅克(Harold Lloyd)主演的《怕難為情》(Girl Shy, 1924),「美國甜心」曼麗璧克馥(Mary Pickford)的《無雙女》(My Best Girl, 1927)等。他在影壇活躍的時間大約至1930年代中期為止。

  泰勒早期使用的掛名與日後的編劇山繆A.泰勒(Samuel A. Taylor)及小說家山繆W.泰勒(Samuel W. Taylor)接近,但三者並非同一人。

The Woman Disputed 07.jpg

(圖)「我將婚戒放置在祢的保守之下,但求他將我的回憶永懷心中。」

The Woman Disputed 08.jpg

(圖)保羅得知瑪麗安失節,頓時以為此姝甚鄙,無法面對此番劇變。

此時無聲勝有聲-淺談《毀節全忠》

  今日提起「瑙門塔文」,識芳名者約莫鳳毛麟角,遑論知曉其來歷者,大概多屬「前朝遺老」了。其實,伊人芳蹤畢竟也不太難尋,至少在散播數十年的謠傳裡面,她啟發了《紅樓金粉》(Sunset Boulevard, 1950)那位走不出舊日的女主角,還是《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 1952)片中那名對於收音技術適應不良的女演員的原型。以這種方式間接被人記得,恐怕更難教人看出她從前的光芒萬丈了。

  細數默片時期的「天后」級人物,瑙門塔文自然是其中之一,若要稱她全美最紅,可能還不嫌誇張。從前她還說過一句話,教日後使用聲音演戲的明星們頓時顏面無光:「再多的對白都無法表達一種甜蜜、真誠而無法言說的情感,我們稱之為愛。」這番話不僅透露出無聲片演員所具備的卓越才華,其實,無非也點出了瑙門自己最為人折服的演技。我在看過《毀節全忠》以後,深以為這句話用以盛讚瑙門塔文,著實當之無愧。

  我能如此肯定瑙門塔文的演技,一則源自我這次觀看的《毀節全忠》,是一完全沒有聲音的版本,意即沒有任何音效與配樂;其次,本片的插卡字幕明顯較少,有時一部無聲電影能夠觸動人心,字幕也有幾分功勞,但在這部電影裡,演員大致無法憑字幕的輔助使觀眾知道他們在做甚麼,此外,他們也必須全憑表演來引起共鳴。在存在前述兩項條件的背景下,觀者依然能感受到故事中強烈的情緒,這其中自然有編導的安排,演員無疑也居功厥偉。

  很多時候,曲折離奇的故事只會發生在特定的背景下。本片距今不到九十年,就性/愛的貞潔、專一等層面而言,當今人們的思想已近物換星移,若以現在的角度考量,似乎很多區域都缺乏足夠條件支持《毀節全忠》的故事發生,不過在那個忠貞與天長地久仍受信奉的時代,女主角的遭遇便成為可能,甚至不太稀罕。欣賞從前的故事,有時需要戴上一副泛黃的眼鏡,這個「有色的眼光」會使人超越時空,更能體會劇中人的心境,否則以今日的眼界望去,往昔諸種悲歡離合,常流於無謂了。

  跨越時空觀影的有趣之處在於,有些額外的意義,是當年的條件所無法觸及,反而必須以今日的角度去重新想像,才會生產出截然不同的奇妙。關於這點,以保羅與尼卡的男子之情作為範例,或許更能為讀者了解。男人間的互動有其特定時空的定義,若以不同的框架去理解,則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保羅同尼卡某些表示友好的表情與肢體語言,以今日的眼光看來似乎更顯親密,尤其兩個角色的扮演者:吉爾伯羅蘭與阿諾肯特恰好皆具俊美的外型-兩名俊男打打鬧鬧,套用當今的語言來定義,不是既「腐」且「萌」嗎?

  在一定程度上,本片似有意批判偽善的道德觀,或許也有幾分質疑宗教的威信,不過後者停留在較為曖昧的位置上。若已將廣泛的層次觀之,其實片中的道德價值是有些矛盾的,瑪麗安雖出身娼寮,卻因情非得已,故其品格始終被描繪為不帶瑕疵(保羅也如此相信),但她與尼卡發生性關係,不問原因而被保羅輕蔑,其中的道德標準顯然有些混亂。另一呼應前述的對比,則是早先瑪麗安在外攬客遭歐脫撞見,被斥為低賤,歐脫本人性命受威脅而需要瑪麗安獻身尼卡以為拯救,反倒不再遭輕視。其間多少顯現出女人之於性行為的屈從地位。奧地利間諜化身的洛屈神父要瑪麗安為國犧牲貞操,或有少許質疑宗教地位的意味存在,不過瑪麗安對宗教的堅貞,使得本片對此主題的態度變得較為曖昧不明。

  《毀節全忠》的三位主要演員各有其突出之處。吉爾伯羅蘭的英俊著實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不過他當時的表演相較其他兩人,稍微平凡一些;阿諾肯特飾演的尼卡,中途性情大變,卻在與心上人重逢的剎那間,神情閃過一抹曇花似的真摯,此段尤為出色,尼卡的角色本身有些瑕疵,為了好友的堅信而放下叔叔的自殺身死,末了自己卻也死於非命,與其說悲情,不如說他一開始便被編入一個承擔歹運的位置;瑙門塔文是全片的台柱,她最為精采的表演,在尼卡揭露其染指瑪麗安後,幾近面無表情地凝望保羅,雖說面「無」表情,卻似心頭充滿各種難以言喻的複雜情感,無從傾訴,該段演出之高超,可謂完美體現了「無聲勝有聲」。

  當保羅同瑪麗安訂下婚約時,窗外遠處的大鐘晃動,彷彿見證兩人的愛情;當瑪麗安凝望保羅在懺悔的淚中單膝下跪,又見遠處大鐘搖搖晃晃,滿心激昂。銀幕雖然總是靜默無聲,叮叮噹噹的聲響卻似在觀眾心中迴盪,多麼嘹亮,那就是默片撼動人心的魔力。

《毀節全忠》上映廣告

The Woman Disputed 02.jpg

(圖)上海市卡爾登、光陸戲院上映《毀節全忠》電影廣告。

Written by Evance

arrow
arrow

    依凡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