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lorodora Girl 01.jpg

優伶外史 (The Florodora Girl)

美國上映時間:1930.05.31

上海上映時間:1930.10.15

出品:米高梅 (Metro-Goldwyn-Mayer)

導演:哈利貝蒙 (Harry Beaumont)

演員

曼琳戴維絲 (Marion Davies)飾 黛西 (Daisy Dell)

勞倫斯葛列 (Lawrence Gray) 飾 傑克 (Jack Vibart)

華特卡烈 (Walter Catlett) 飾 波爾 (De Boer)

伊爾卡卻斯 (Ilka Chase) 飾 芬妮 (Fanny)

薇芬奧克蘭 (Vivien Oakland) 飾 茉德 (Maud)

克勞德艾利斯特 (Claud Allister) 飾 小朗 (Lord Rumblesham)

山姆哈迪 (Sam Hardy) 飾 方坦納 (Harry Fontaine)

南絲歐尼爾 (Nance O'Neil) 飾 韋拔夫人 (Mrs. Vibart)

珍凱絲莉 (Jane Keithley) 飾 康斯妲 (Constance Caraway)

喬治錢德勒 (George Chandler) 飾 喬吉 (Georgie Smith)

黑白、部分彩色 / 英語 / 79分鐘

The Florodora Girl 02.jpg  The Florodora Girl 03.jpg

(左)歌舞伶人追求者眾,黛西(曼琳戴維絲)身邊亦不乏男士環繞,小朗勛爵(克勞德艾利斯特)與喬吉(喬治錢德勒)均是其愛慕者。(右)黛西受邀參加名流宴會,同事芬妮(伊爾卡卻斯)及茉德(薇芬奧克蘭)取戲服為她打理造型。

劇情介紹

  音樂劇伶人「琪花女郎」廣受愛戴,幕前喝采滿堂,幕後追求者眾,個人無不把握機會尋覓如意郎君。黛西乃是琪花一朵,卻無人問津,只得暗自憧憬富家公子傑克。此一傑克花名遠播,許多舞伶曾受輕薄,乃忠告黛西敬而遠之,並作主阻撓傑克之邀約。惟黛西並未心死,依舊仰慕傑克風度翩翩。

  艷陽天裏,伶人結伴嬉遊海濱,黛西瞥見傑克悠然碧波之間,乃佯裝遇溺,吸引對方搭救。眾人驚聞黛西溺水,連忙施予各種急救未果,四散求援,歸來才見兩人你儂我儂。黛西在一場林中的盛大野遊帶領眾人歌唱,傑克亦來一親芳澤,芬妮、茉德千方百計試圖攔阻,佯稱黛西追求者眾,更有一熟稔之男友喬吉,無奈功敗垂成,難擋愛神的箭。

  橄欖球賽在城內熱烈舉行,民眾紛至觀賞,傑克邀約黛西不成,遂隻身出席,不料卻撞見喬吉搭載黛西一同前來,狀甚友好,不免心生誤會。名號響亮的賭王方坦納也在席中,見黛西如花似玉,竟收買喬吉以為搭訕。傑克察覺黛西有難,趕忙將其攜離,共乘馬車而去,末了知悉原是其他伶人從中作梗,致使黛西不知傑克邀約。兩人誤會冰釋,傑克遂明白向黛西示愛。

  其實,傑克正與一富家千金康斯妲交往,是日,其母韋拔夫人同康斯妲一同乘車遊覽,撞見傑克與黛西相談甚歡,遂要求其加以說明。傑克表明將康斯妲視為婚配對象,黛西不過玩伴而已。

  傑克駕車邀約黛西午餐,以禮相贈以歌訴情,並提議將黛西安頓於公寓以便時常相會。黛西聞言甚感不對,識破傑克原來輕薄,將之怒斥,拂袖而去。昔時未採納同事忠告,以致受騙,黛西深以為後悔,適逢小朗勛爵邀之赴宴,芬妮等人鼓勵黛西參加以打入上流社會,並拼湊戲服助其華麗出席。盛宴之中,黛西佯裝名流穿梭男士之間,殊不知傑克也在現場,不斷前來解釋盼求原諒,黛西故作冷漠,有意疏遠,竟知傑克早已論及婚嫁,傷心而去。傑克向黛西坦言身家有限,與康斯妲之婚約乃出於經濟考量,並決意將財產攜樹投注翌日之賽馬,以便贏得財富與黛西相守。不料賽馬失利,傑克一夕輸掉所有身家。

  劇院為慶祝黛西訂婚,舉辦派對,席中韋拔夫人差馬車前來迎接,黛西滿心歡喜,以為受到接納,豈料韋伯夫人竟吐露傑克輸光積蓄,黛西深知韋拔一家無法自立,終究忍痛決定離去。黛西失魂落魂,轉而與方坦納來往,於酒館賣弄風情,娛樂其諸友,傑克見狀,於心不忍,遂與方坦納發生衝突,黛西為使傑克死心,佯稱純粹為錢而與之交往,並將之驅趕。

  數月後,傑克重起爐灶,事業有成,乃返回劇院追求黛西。黛西深感羞赧,原不答應,末了竟見韋拔夫人候於門外迎接,大為驚喜,一家人乘著馬車,幸福歸去。

The Florodora Girl 04.jpg  The Florodora Girl 05.jpg

(左)喬吉常與黛西作伴,惟郎有心,佳人無意。 (右)芬妮與茉德在林中野餐之際試圖阻止傑克親近黛西。

The Florodora Girl 06.jpg  The Florodora Girl 07.jpg

(左)傑克(勞倫斯葛列)提議將黛西安頓於公寓中,黛西察覺其居心,頓時醒悟。 (右)黛西在盛宴中穿梭於名流之間,小朗勛爵是其通行證,波爾(華特卡烈)是其護花使者。

演員、導演簡介

  曼琳戴維絲 (Marion Davies, 1897~1961),美國演員。早年曾擔任歌舞女郎及插畫模特兒,也曾是「齊格飛女郎」(Ziegfeld girl)的一員。1917年正式從影,並初步打開知名度。戴維絲與報業大王赫斯特 (William Randolph Hearst)關係密切,後者自她拍攝第二部電影《粉玫瑰的西西莉亞》(Cecilia of the Pink Roses, 1918)起便開始鼎力支援。其後赫斯特成立萬國影片 (Cosmopolitan Pictures),專責攝製戴維絲的電影,並透過其報紙及新聞片宣傳她的各種行程。戴維絲以其輕喜劇的角色見長,其名作諸如《蒂莉情史》(Tillie the Toiler, 1927)、《奪夫艷史》(The Patsy, 1928)等。

  聲片時代早期,戴維絲領銜主演多部歌舞喜劇,如《瑪麗安》(Marianne, 1929)及《優伶外史》等,出於赫斯特有意她發展戲劇性的戲路,她亦在多部電影中詮釋過不同於輕喜劇的角色,但因戲路不合反而對其演員生涯造成阻礙。1937年,戴維絲退出影壇,此後曾投身慈善事業,籌辦過兒童醫院,並成立處理兒童疾病問題之基金會。

  勞倫斯葛列 (Lawrence Gray, 1898~1970),美國演員。一戰期間曾經投身海軍,戰後從事電影製片的技術部門,因緣際會開始兼任臨演,並產生表演的志趣。1925年,他正式擔綱演出電影,並於同年與史璜生 (Gloria Swanson)搭檔主演《紅伶夢》(Stage Struck),自此接連與當時的許多紅星配演電影。1920年代末期,歌舞片興盛一時,古雷具備歌唱才能,一度成為多部同型片的男主角。1930年代以後,他多在大型製作當中配演,並領銜主演若干次級製片,至1936年息影。

  華特卡烈 (Walter Catlett, 1889~1960),美國演員。初時以雜耍表演起家,曾有一段時間參與過歌劇。1906年,他開始從事戲劇表演,其中在百老匯演出561場的《莎莉》(Sally, 1920),以及《端莊淑女》(Lady Be Good, 1924)均兩度改編為電影。卡烈在1912年一度演出過電影,但直到1920年代中期方於影壇頻繁活動。他是許多電影當中不可或缺的性格演員,多在片中擔任喜劇性質的綠葉,參與過的著名影片如《育嬰奇譚》(Bringing Up Baby, 1938)、《勝利之歌》(Yankee Doodle Dandy, 1942)等。卡烈也曾為家喻戶曉的動畫《木偶奇遇記》(Pinocchio, 1940)當中的壞狐狸擔任配音。直至1950年代,卡烈均頻繁於幕前現身,他的電影工作持續至1957年止。

  伊爾卡卻斯 (Ilka Chase, 1900~1978),美國演員。早年曾在法國求學,1923年起於紐約從事戲劇表演,並於翌年首度在百老匯演出,此後逐漸享有名氣。1929年,她亦同時開始於電影圈活動,惟多屬配演性質。卻斯在1930年代擔綱演出的舞台劇許多均翻拍為賣座電影,如《舊盟新約》(Forsaking All Others, 1933)以及在百老匯連演657場的《女人》(The Women, 1936)等。除表演工作外,卻斯也是一名作者,出版過多部著作,其中1942年的自傳《不完美的過去》(Past Imperfect)在全美暢銷,她的小說《我們在被窩中哭泣》(In Bed We Cry)也曾改編為舞台劇。1950年代以降,卻斯在許多電視影集中擔任單元性的角色,她也參與過不同性質的電視節目。卻斯於1972年息影。

  克勞德艾利斯特 (Claud Allister, 1888~1970),英裔演員。早年曾擔任股市交易員,後轉行成為演員,於1910年開始從事戲劇演出,初時均任邊配。一次大戰期間曾從軍,戰後重回表演工作,並在1924年轉往美國發展。艾利斯特為性格演員,經常於電影中扮演上流人物,其參演的著名作品有《鍍金的戀愛》(Platinum Blonde, 1931)、《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 1940)等。1950年代以後,艾利斯特以演出電視影集為主。

  南絲歐尼爾 (Nance O'Neil, 1874~1965),美國演員。約在1890年代投身戲劇表演,在二十世紀初期已是聞名美、英、澳的舞台名伶,被譽為「美國的伯恩哈特」(指法國名伶Sarah Bernhardt)。1913年,她跨足影壇,並在稍後為福斯 (Fox)公司領銜主演十餘部電影,她亦成功過渡至聲片時代,此時仍多在片中擔綱重要角色,至1932年於幕前引退。

  歐尼爾在今日仍廣泛為人所知,主要由於她曾於1904年結識麗茲柏頓 (Lizzie Borden),並成為密友。柏頓於1892年被控涉嫌持斧殺害父親及繼母,後無罪開釋,該案至今依舊廣受討論。

  哈利貝蒙 (Harry Beaumont, 1888~1966),美國演員、編導。初以演員身份進入電影圈,1912年起,一連演出過不少短片,同時也任職編寫工作,貝蒙作為演員的最後一部作品於1918年公映。1914年,貝蒙開始執導短片,約在1910年代末期陸續為福斯 (Fox)、華納以及合併前後的米高梅導演劇情長片。貝蒙在30餘年間執導過大約100部電影,主要的成就在1920年代期間,曾藉著《百老匯之歌舞》(The Braodway Melody, 1929)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

The Florodora Girl 08.jpg

(圖)「琪花女郎」六重唱的舞台造型,最左者為曼琳戴維絲。

笑中有芬芳-淺談《優伶外史》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快樂的九零年代」(Gay Nineties)曾一度是廣受人知的詞彙,它是許多電影、戲劇本身的題材,或藉以宣傳的元素,指涉的是1890年代。這種說法在今日大約形同考古遺跡了,若非正在調查「同志」一詞的淵源,恐怕難見其蹤。不過,對於探索好萊塢早期的歌舞電影,這個緬懷十九世紀的歡樂想像,不失為一條奇妙的蹊徑。

  其實,《優伶外史》的故事背景設定於快樂的九零年代,還有另一個淵源:它乃是英國愛德華時期的音樂喜劇《琪花緣》(Florodora)的番外篇。這齣戲劇在英美兩國大受歡迎,早在本片上映以前,便已四度於百老匯公演,片中曼琳戴維絲領銜飾演的「琪花女郎」,即是該劇著名的六重唱組合。本片當年在上海映演時,譯名使用「外史」二字,恰巧呼應了電影劇情本身並未延續音樂劇的故事,而是將裏頭的歌舞女郎作為主角的身分。

  本片講述「琪花女郎」覓良緣的波折,故事只有一條主線,相當簡單,此外雖然主人翁是音樂劇的班底,片中亦無豪華燦爛的歌舞場面。然而,憑著幾個重要的特徵,整部《優伶外史》依舊被烘托得相當出色。首先是動聽直入心弦的插曲,在開演不久便有如香檳似的,令人頓生微醺之感。貫穿全片滑稽爆笑式的喜感使觀眾笑得響亮,而劇中人偶爾詮釋的強烈情感,卻也能瞬間擊中觀眾共鳴的位置,這無疑歸功於笑料與戲劇性的巧妙結合。曼琳戴維絲則是全片的一張王牌,唯有她才能串起所有精良的元素,賦予電影迷人的靈魂。

  《優伶外史》雖能概略歸類為爆笑型的喜劇,片中的笑梗大致又可區分為醞釀、長笑與短笑型。前者莫過於男女主角在林中鞦韆,觀眾卻不時被提醒麻繩就快斷了;長笑則是整場戲中的一個不時出現的點,例如黛西穿著拼湊成的禮服赴宴,腰臀之間的地帶卻不時裂開,為此她的友人特地發明暗號「強尼進城了」,還因此引起許多誤會;短笑當然來自全片不時出現的諸多逗趣的情節、肢體語言、對白等等。但本片最為秀異之處,在於創造出一種情境,使故事結束於觀眾的一抹莞爾之中,這抹笑意來自早先的所有精華匯集而成的溫馨結局。

  曼琳戴維絲昔時是米高梅的台柱之一,主演的輕喜劇特別受到歡迎,她在這類作品中經常詮釋天真單純的少女,或甚至接近「傻妹」的角色,例如在《奪夫艷史》(The Patsy, 1928)裏那位讀了會話書卻陰錯陽差被誤認為精神失常的女孩,惹人捧腹。本片中的黛西也是類似的天真爛漫的角色(但比較聰明),拜曼琳戴維絲的收放自如以及她的肢體語言,演來既能教人笑聲不斷,又惹人憐愛,非常討喜。

  這應證了她(至少在喜劇方面)的才華。傳言道,戴維絲是《大國民》(Citizen Kane, 1941)主人翁缺乏才華的第二任妻子的角色原型,甚至不少人為此在網路發問或展開討論,其實,觀賞過戴維絲演出的電影,傳言便不攻自破,(實際上奧森威爾斯曾經澄清傳言的子虛烏有)。

  19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的好萊塢歌舞片廣泛地採用特藝彩色(Technicolor)當時的雙色系統拍攝。昔時彩色電影的地位是有爭議的,它誠然是一種有效的宣傳手段,卻也有些電影工作者認為黑白影片在表現光影與演員的美感方面更加上乘。根據各片廠的攝製方針,對於彩色技術的應用也就各自殊異,例如華納便大膽地將旗下的許多歌舞片以全部彩色的方式攝成,米高梅則使用了較中規中矩的策略,僅在若干較為豪華的場面「部分地」利用彩色技術拍攝。

  《優伶外史》最末大約七分鐘的篇幅以特藝雙色系統拍成。謂之「雙色」,顧名思義,即運用的濾鏡只有兩種顏色:紅、綠。這種雙色技術在表現古典或超現實的場面上一般有令人驚嘆的效果,但也受特藝公司各階段革新的技術影響。本片完成的1930年,座落於雙色技術的第三階段,此階段的彩色作品承襲了過去的特徵,擅於突顯粉色與藍綠色調,卻也經常「走鐘」而讓整個畫面流於土黃。本片中的「琪花緣」六重唱歌舞場面以油畫布景以及磚牆作為襯底,原該是雙色系統擅於表現的元素,不過六重唱女伶身穿19世紀的白禮服,在色調偏離下變得泛黃,反而意外使得本應美輪美奐的畫面顯得破舊,甚至有點汙濁,成了一大敗筆。

  不過,彩色應用失靈的缺憾並未影響《優伶外史》在其他方面的出色表現。即便電影並未交代「琪花緣」的背景是個盛產獨特香水的小島,但全片漫布的輕快、純真的氛圍,猶如為電影注入了一股芬芳,使觀眾在觀賞時除了感受歡樂,也能為其中的溫馨可人而受感動。

Written by Evance

arrow
arrow

    依凡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