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corrupción de Chris Miller 01.jpg  La corrupción de Chris Miller 09.jpg

克麗絲的噩夢 (La corrupción de Chris Miller)

西班牙上映時間:1973.05.17

台北上映時間:1980.05.10

出品:Xavier Armet P.C.

導演:璜昂托尼歐巴戴 (Juan Antonio Bardem)

演員

瑪麗莎 (Marisol) 飾 克麗絲 (Chris Miller)

珍西寶 (Jean Seberg) 飾 露絲 (Ruth Miller)

巴利史杜克 (Barry Stokes) 飾 彭尼 (Barney Webster)

佩拉克麗絲朵 (Perla Cristal) 飾 佩拉 (Perla)

盧迪嘉貝 (Rudy Gaebel) 飾 路易斯 (Lewis)

彩色 / 西班牙語 / 107分鐘

西班牙票房:ESP 62,744,588

La corrupción de Chris Miller 02.jpg

圖:《克麗絲的噩夢》台北市上映廣告。

劇情介紹

  西班牙一小鎮近日發生多起命案,警方研判為同一人所為,知名歌手佩拉亦命喪刀下。

  克麗絲與繼母露絲相依為命,其父米勒一年前忽不告而別,使之遷怒露絲,心存芥蒂。克麗絲因多年前遭性侵受創未癒,每逢雨夜即心神不寧,致持刀亂刺。露絲雖是唯一能照顧之人,卻刻意令繼女病發,以玩弄掌心之間。

  晨間,克麗絲外訪鎮上飼馬戶路易斯,乘馬散心。露絲至倉庫驚見陌生男子眠於其中,怒逐之。此人彭尼,甫至此鎮,係前日夜雨而來暫避,臨行前又往告別。露絲似有盤算,迎之入屋一敘。彭尼趁露絲不備,詳細觀察屋內狀況。克麗絲歸來,對彭尼頗感排斥,露絲本欲遣彭離去,一則對方有意施誘,在者亦可加以利用,便差之任雜工。克麗絲見兩人主僕融洽,以為繼母刻意排擠,愈發不滿。

  露絲實對丈夫不告而別甚為懷恨,據克麗絲為己有加以報復,恰巧深諳彭尼心猿意馬,即唆使其親近克麗絲。克麗絲盼父心切,本無意於異性,彭尼伴之出遊,獻以殷勤,方搏得好感,惟克麗絲創傷猶存,拒與彭尼進一步接觸。此間警方於鎮上調查連續殺人案,彭尼因據有破鈔而為警探疑心。

  露絲眼見彭尼漸與克莉絲相熟,有意揭發事實,引克麗絲入地下室協助工作,實則放任屋外雷雨引之恐慌,並以早前留宿彭尼為交換條件為由,命其下樓,隨即離去。黑暗中,克麗絲失去控制,持刀險傷彭尼,幸彭尼將之抬至客廳休養。露絲見狀,怒逐彭尼,向克麗絲佯稱其不懷好意。

  是夜風雨交加,殺手再度出沒,宅中孩童誤以殺手為街上僧侶,引狼入室,致使全家遇害。該案慘狀引起全鎮關注,媒體反覆播報兇手之喪心病狂,警方並指其特徵唯攜帶吉他之男子,克麗絲與露絲亦聞之。

  次夜,彭尼再度潛入米勒宅中,四處探查,有意行竊。露絲聞聲發覺異狀,起身竟見出口全遭反鎖,恐慌已極,忙至克麗絲臥室,請求繼女以人誘之,乃下樓外出求援。克麗絲著睡袍現身,彭尼目睹,意亂情迷,步入香閨欲行佔有。露絲趁隙悄至客廳,不料大門早已鎖死,電話線亦遭剪斷,遂決意拼命。克麗絲不堪彭尼之慾火,勾起遭性侵往事,創傷復發,持床邊利刃刺之,彭尼反應不及,復遭露絲刺殺,逃出房外,為母女兩人追蹤,終難逃毒手,命喪亂刀之下。

  露絲欲驅車攜克麗絲趕往警局報案,見街邊眾聲喧嘩,呼喊真兇已被逮獲。兩人隨眾趕往現場,方知真凶竟為路易斯,缺錢飼馬而屢次犯案。母女返家,見屍愕然。露絲翻找彭尼之行囊,發現其受米勒差遣而來,意欲竊取家中珠寶,為此甚惡,出言咒罵。克麗絲見狀,萌生離意。露絲阻攔不成,坦承怨恨丈夫離家,而對克麗絲加以報復,未料此間竟漸生依賴,已無法承受失去繼女之孤獨。

  克麗絲隨同露絲將彭尼埋屍郊外,並暗中窺探動靜,該處不久即鋪填柏油造路,自此彭尼遭誤殺之真相深埋地底。克麗絲與露絲一如既往,常伴宅邸之中。

La corrupción de Chris Miller 03.jpg  La corrupción de Chris Miller 04.jpg

(左) 名歌星佩拉 (佩拉克麗絲朵)與情夫發生金錢糾紛,竟遭刺殺。 (右) 克麗絲 (瑪麗莎)逢雨夜便異常恐慌,繼母露絲 (珍西寶)加以安撫。

La corrupción de Chris Miller 05.jpg La corrupción de Chris Miller 06.jpg

(左) 克麗絲與露絲誤殺彭尼,將之埋屍郊外,並匿身鄰近觀察動靜。 (右) 克麗絲引誘彭尼至房門外,將門關起。

演員、導演簡介

  珍西寶 (Jean Seberg, 1938~1979, 又譯珍絲寶),美國演員。生於美國,但有瑞典、英國及德國血統,其姓「西寶」即有緬懷瑞典山水之意。她曾在愛荷華大學 (University of Iowa)修習戲劇,1957年,她自18000名角逐者中脫穎而出,成為電影《聖女復國記》(Saint Joan)的女主角,翌年,她主演小說《日安憂鬱》改編的《玉樓春劫》(Bonjour Tristesse),惟兩片先後失敗,至1959年方以《鼠吼奇譚》(The Mouse That Roared, 1959)初獲成功,並憑著高達 (Jean-Luc Godard)的《斷了氣》(À bout de soufflé, 1960)名滿國際。

  西寶的演出重心主要在法國,期間也參與不少美國製作,如《亂絲情網》(Lilith, 1964),以及她的唯一一部音樂片《長征萬寶山》(Paint Your Wagon, 1969)與《國際機場》(Airport, 1970)等等。1970年代初,她在聲譽巔峰突然終止在好萊塢的發展,據傳由於她不滿意所接演的角色,另一說則是她捐助多個民權組織及黑豹黨 (Black Panther Party)而成為FBI 反諜計畫的黑名單,遭到監控及抹黑,避走歐洲。

  珍西寶雖持續於電影圈活動,但在美國經歷的風波及引致其第二個孩子的早夭,影響她的心理健康。1979年,她在失蹤多日之後被發現死於轎車後座,目前她的死因多被定調為自殺。

  瑪麗莎 (Marisol, 1948~),西班牙歌手、演員。生於馬拉加 (Malaga),幼時即喜愛歌唱與舞蹈,1959年隨「西班牙歌與舞」(Coros y Danzas de España)團隊至馬德里演出時,獲製片人哥雅內 (Manuel J. Goyanes)發掘,將她定居於馬德里,並以之作為新片《不如歸》(Un rayo de luz, 1960)的女主角。瑪麗莎素有天賦,電影推出後名滿歐亞及南美。繼而,她以少女姿態主演的《鴻運兒》(Tómbola, 1962)、《玉女歸》(Marisol rumbo a Río, 1963)等亦大受歡迎,成為西班牙的國民偶像,當時甚至有瑪麗莎造型的娃娃問世。

  瑪麗莎每片必歌,主演的電影均穿插多首插曲,她除了在銀幕上載歌載舞之外,也發行多張專輯與單曲,在影歌兩方面平步青雲。1970年代,她一改童星形象,以成人姿態主演的《克麗絲的噩夢》及《紅磨坊女郎》(La chica del Molino Rojo, 1973)依舊在西班牙獲得佳績。1978年,她以《往昔的日子》(Los días del pasado)獲得捷克卡羅威瓦利國際影展最佳女主角,此片也是她最後一次使用「瑪麗莎」為藝名。

  其後她改藝名「佩芭芙洛蕾」(Pepa Flores),先後主演三部電影及一齣迷你影集,並發行過三張唱片。1985年,她選擇急流勇退,返回家鄉馬拉加生活,雖然不斷有復出及採訪的邀約,都為她所婉拒。她育有三名女兒,三女Celia亦為歌手,瑪麗莎曾為她的首張專輯寫歌。

  巴利史杜克 (Barry Stokes),英國演員。約在1960年代晚期進入電視圈,主要以單元性演出英國電視影集為主,他是《湯姆求學記》(Tom Brown's Schooldays, 1971)、《乞丐王子》(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 1976)等影集的主要演員。史杜克曾在1972、1978年兩度於倫敦參與戲劇表演,並於1973年開始跨足拍攝電影,數度主演的作品即《克麗絲的噩夢》。他在台灣最為人知的電影為雅克德米 (Jacques Demy)執導的《凡爾賽玫瑰》(Lady Oscar, 1979)。史杜克在影視圈活動至1985年,基於健康因素而淡出幕前。

  佩拉克麗絲朵 (Perla Cristal, 1931~),阿根廷演員。曾習歌舞與戲劇,早期在阿根廷的表演團中擔任歌舞女郎,1950年開始出演電影,並在當地參與多齣戲劇。1960年代初,她轉往西班牙發展,曾在多部電影中擔綱要角,包括《邪醫秘辛》(El secreto del Dr. Orloff , 1964)、《狼人恨》(La furia del Hombre Lobo, 1972)、《黑珍珠》(The Black Pearl, 1977)等。克麗絲朵擁有歌唱底子,也曾在夜總會、酒吧、劇院等處獻唱。她一度在1980~90年代淡出銀幕,復於2001年陸續接演多部影集與電視電影。

  璜昂托尼歐巴戴 (Juan Antonio Bardem, 1922~2002),西班牙編劇、導演。其雙親均為演員,但初時修習的是農業工程,後於電影研究實驗學院 (Instituto de Investigaciones y Experiencias Cinematográficas)學習電影,並於1948年以編劇起家。1951年,他在編導《歡樂伴侶》(Esa pareja feliz, 1953)時結識貝爾蘭加 (Luis García Berlanga),其後與之搭檔的作品《歡迎馬歇爾先生》(Bienvenido Mister Marshall, 1953)獲得了坎城影展特別獎。1955年,巴戴憑獨自執導的《自行騎士之死》(Muerte de un ciclista)再獲坎城影展費比西特別獎。

  1950~60年代期間,巴戴執導的電影如《馬約爾大道》(Calle Mayor, 1956)、《復仇》(La venganza, 1958)等於威尼斯、聖約迪等多種歐洲影展大有斬獲。鑒於他在國際上的成功,巴戴與貝爾蘭加及布紐爾 (Luis Buñuel)被並稱為義大利影壇的「三B」。巴戴一度由於共產黨 (Partido Comunista de España)員身分,使他1960~70年代的電影在西班牙國內的發行增添了困難度。

  巴戴的其他名作尚有《地獄鈴聲》(La campana del infierno, 1973)、《復仇》(El diputado, 1979)等。他在1998年由編導工作退休。

La corrupción de Chris Miller 07.jpg  La corrupción de Chris Miller 08.jpg

(左)《克麗絲的噩夢》西班牙海報,右為巴利史杜克。 (右)《克麗絲的噩夢》美國版海報。

異色中的異色之作-淺談《克麗絲的噩夢》

  珍西寶、瑪麗莎兩位名噪一時的歐洲紅星,這段期間大約都有點時不我予的感慨,前者由於政治方面因素遭好萊塢封殺,轉回歐洲發展,迫於經濟考量才接了這部劇本;後者則雖在西班牙依舊挾有過去的盛勢,卻屢屢在銀幕上被侷限於尤物的形象中。將她們並置在一棟鄉間宅院,詮釋一對心懷怨懟的繼母女,在此倒成了頗有趣的巧合。

  本片的情節稍嫌鬆散,整體而言並非上乘。即便如此,珍西寶以及瑪麗莎仍是全片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一則單單她們的星光便足以撐起電影的氣勢,第二,平心而論,雖然發揮的空間有限,但凡是進行至兩人的對手戲時,一種爾虞我詐的張力油然而生,顯見這兩位女演員不是浪得虛名。

  《克麗絲的噩夢》以其驚悚為號召,若將劇情編排與個別段落的設計分成兩個部分討論,則後者應是很成功的。全片開始於山雨欲來的鄉間別墅,居於其中的紅歌星不知危險將至,此時蹦跳進入畫面的,卻是名全身黑白、不發一語、桌別林扮相的男子,無聲加劇了陌生與距離感,其誇張滑稽的肢體動作與表情更顯嚇人。紅歌星遇害時傳神而教人頭皮發麻的慘狀,點出了電影的背景,也教觀眾引頸期盼於即將發生的一切。

  這名連續殺人兇手第二度現身,同樣在風雨交加下,不過這回則是以全身漆黑近似教士的穿著在夜晚出沒。遇害的無辜家庭,由一名天真的小男孩引狼入室,在門扉之後目睹所有親人遭到屠殺的景象。但最駭人的莫過於他本身最後也未逃過毒手,而導致他喪命的,還是一只因為他的討喜而得來的玩具。至於第三度現身,則是費人猜疑的謎團,當然事後證明只是誤會,而被誤認成兇手的彭尼平白遭刺。

  其實,上述兩段兇殺過程在片中相距遙遠,有一個多小時以上。在這兩個駭人的殺戮場面之間,電影花了許多時間著墨在主人翁一對母女,與外地來的陌生男子之間發生的關係,不過許多篇幅都成了冗段,例如瑪麗莎在林間騎馬耗去許多鏡頭,與此同時珍西寶早已與巴利史杜克建立起不尋常的關係 (由此可知瑪麗莎騎馬騎了多久)。此間觀眾可能早已忘卻該鎮籠罩在命案的陰霾中。而滅門慘案發生後,雖有鋪陳兇手「攜帶吉他」的訊息,卻未能與男主角產生有力的連結,進一步使其重返米勒家時只見懸疑而無驚悚,殊為可惜。

  史杜克闖入母女之間,瑪麗莎動了真心,而珍西寶真正的看法,以及她究竟意圖利用史杜克達成甚麼目的,卻因劇情編排過簡,使人摸不著頭緒,這是一大敗筆。彭尼這個角色早先被委任給《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的男主角麥肯麥道威 (Malcolm McDowell),後被巴利史杜克所取代。該角的設計實在不討喜,這點以我個人而言是另一敗筆。當年的電影似乎不乏這類性格風流、行為帶「痞」、對其性魅力相當有自信的男人,卻同時只是遊手好閒的無賴被塑造為迷人的男主角,例如《狼心》(Orgasmo)中的魯卡斯泰爾。

  正當觀眾猶疑於兩位女主角究竟何者會落入男主角的掌心 (或是雙雙落入,這也不無可能),本片自此開始走上一連串出乎意料的爆點,也是《克麗絲的噩夢》最為精彩、引人入勝之處。

  瑪麗莎飾演的克麗絲,少女時期曾遭性侵,其陰影雖不時浮現,對劇情多無積極作用,觀眾也只能透過零碎的畫面猜測當年事發的過程。彭尼初見克麗絲所引發的性與佔有慾,當即明朗,一般而言,電影最後多會引之成功「征服」女主角的胴體,《克麗絲的噩夢》也朝此方向編排,唯獨彭尼的性慾碰上克麗絲的創傷症候群,後果勢必一發不可收拾,在此,電影也將離「俗套」愈來愈遠,乃至成為一連串驚奇。

  通常,愛 (性)在電影中能夠撼動一切。故直到克麗絲勾起遭辱往事而往床頭持刀做勢刺殺時,事態都仍有變數。但克麗絲卻毫不猶豫朝彭尼刺下第一刀,這是一爆,露絲接著衝入臥室補上的第二刀,以及克麗絲的第三刀,又是令人無法預測的另一爆。這兩名女子不留情面,一路追逐彭尼,亂刀穿刺,直至置之死地,超乎想像所及;而這場戲的長度與表現手法,也同樣特出。

  自克麗絲的第一刀至彭尼氣絕,全長足足四分多鐘,驚悸而令人屏氣凝神。史杜克在此還是一絲不掛,使這場段落充滿男色,而克麗絲與露絲一身飄逸睡袍,在慢動作的刀起刀落之間,不見鮮血噴濺,反而水袖洋溢、秀髮盈波,一場追兇可謂戲劇化之餘,又添幾分明艷。

  導演對史杜克胴體的大肆鋪張是一殊異之處。除了前述宅邸中的殺戮之外,彭尼初次來到米勒府上,便是全身赤裸自茅草中起身向露絲致意。反觀瑪莉莎雖然穿著一身透明睡袍,鏡頭對於她的身軀倒是收斂得多。這對於慣常消費女體的主流電影而言,應屬罕見。

  至於後續驚覺真凶另有其人,母女兩人在雨聲及喧嘩中怔望彼此,乃至露絲在哽咽中坦言無法失去克麗絲,棄屍之處竟又鋪了柏油造路至兩人終能全身而退,這一路完全令人無法掌握的進展與張力,來到片末,直叫人喘不過氣,又大為過癮。

  全片最後四十分鐘的驚人表現, 一部分是拜劇情自始便奠基在一個很容易落入陳腔濫調的設計上面:有嫌隙的繼母女,女兒又盼望著父親。電影中的父親經常是「眾望」所在,孩子們總是盼著他,母親則是關係僵化的元兇,繼母更不用說。克麗絲的父親不告而別,末了還被證明不過無賴,這是一奇。闖入母女之間的青年彭尼,一般肩負著「感化」女人的重任,無論他是否遊手好閒,是否懷有真心,最少他會有令人折服的性功能。之於克麗絲,這種性功能不僅無法派上用場,最後更招致亂刀奪命的下場,這是二奇。最終這對母女竟延續了女人間的關係,這是三奇。

Written by Evance

《克麗絲的噩夢》電影本事,歡迎參閱!(感謝格林書提供)

arrow
arrow

    依凡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