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evil Girl from Mars 01  Devil Girl from Mars 02

火星女下凡 (Devil Girl from Mars)

英國上映時間:1954.05.01

台北上映時間:1955.07.19

出品:Danziger

導演:大衛麥唐諾 (David MacDonald)

演員

柏杜妮茜拉芳 (Patricia Laffan)飾 娜亞 (Nyah)

休麥德蒙 (Hugh McDermott ) 飾 麥可 (Michael Carter)

海若蔻特 (Hazel Court) 飾 愛倫 (Ellen Prestwick)

彼得雷諾 (Peter Reynolds) 飾 奧伯 (Robert Justin, alias Albert Simpson)

艾菊安娜蔻莉 (Adrienne Corri) 飾 朵莉斯 (Doris)

約瑟夫托梅提 (Joseph Tomelty) 飾 漢尼西 (Prof. Arnold Hennessey)

約翰羅利 (John Laurie) 飾 傑米遜 (Mr. Jamieson)

蘇菲史都華 (Sophie Stewart) 飾 傑米遜太太 (Mrs. Jamieson)

安東尼利屈蒙 (Anthony Richmond) 飾 湯米 (Tommy)

詹姆斯艾德蒙 (James Edmond) 飾 大衛 (David)

黑白 / 英語 / 77分鐘

Devil Girl from Mars 03

圖:漢尼西 (約瑟夫托梅提)與麥可 (休麥德蒙)發現朵莉斯 (艾菊安娜蔻莉)不明原因失去知覺,適時娜亞 (柏杜妮茜拉芳)現身,表示是她所為。眾人得知娜亞來自火星,一陣驚愕。

劇情介紹

  隕石群掠過天際造成飛機失事,漢尼西教授與記者麥可前往英國北方進行調查,卻迷失途中。殺妻嫌犯勞勃越獄,逃往蘇格蘭鄉間之波尼酒館尋其擔任女侍之情人朵莉斯,並化名奧伯下榻該處。天氣惡劣,漢尼西與麥可亦循地圖投靠波尼酒館避寒,麥可邂逅自倫敦前來照護店東姪兒的模特兒愛倫,萌生好感。眾人偕店東傑米遜夫婦一同晚餐,麥可卻認出奧伯為逃犯,一片疑竇之際,屋外突傳強光巨響,只見一飛碟降落於鄰近原野。

  酒館內人心惶惶,朵莉斯發現奧伯失蹤,麥可藉機強調其罪犯身份,引起議論。麥可試圖電話求援未果,欲與漢尼西駕車趕往通報飛行物之事。愛倫於前院徘徊,撞見藏身之奧伯,聽聞對方悍衛清白,遂放行之。朵莉斯唯恐麥可威脅,遂將奧伯藏匿二樓儲物間,並坦言愛意。待朵莉斯離去,奧伯自窗口目睹飛碟之門開啟,步出黑衣女子,緩步原野。酒館之僕大衛遇之,逃避不及,遭雷射槍殺害。

  汽車失靈,漢尼西與麥可折返酒館,見朵莉斯神情呆滯、失去知覺,檢查之際,飛碟中神秘女子入屋,解除朵莉斯凍止狀態。該女為火星人娜亞,稱其核能飛船遭隕石影響,計算失誤而降落鄉間。由於火星發生性別戰爭,男性滅亡,人口驟減,其原訂至倫敦攜帶若干繁殖用之男性地球人,正等待飛行器自動修復。眾人得知娜亞擁有使大範圍人類凍止能力,一旦遭到抗拒勢必發生災難,恐慌不已。麥可進一步發現娜亞已殺害大衛,忿恨難平,卻受武器脅迫,只能見之消失屋外。

  漢尼西認為娜亞所言之隱形戰爭毫無科學根據,不顧反對闖出探看。其餘人各自尋事解憂,麥可向愛倫攀談,聽聞其逃避感情而遠離城市之實情,期間驚見有異,下樓發現漢尼西負傷而返,坦承確有不可見之殺傷力遍佈。傑米遜見狀決定持槍反攻,麥可附議,持槍待娜亞登門時對之開火,怎料其毫髮無傷。娜亞為免地球人再行幼稚把戲,領眾至飛船外側,展示其隨行機器人,射線連發,車、屋一一蒸發,引起駭然,驚慌走避。店東姪兒湯米爬窗外出,與奧伯一同潛入原野窺視,遭娜亞查覺。見湯米無所畏懼,娜亞遂施術支開奧伯,攜之參觀核能飛船。

  酒館內正商議如何應付敵方,彼時娜亞入門,聽聞漢尼西堅信其科學理論,質疑火星科技程度,遂命之前往飛船。漢尼西眼見其中大廳設備,不由得放棄成見,更得知飛船竟使用永動技術,難以置信。屋內眾人趁隙佈置電線成為陷阱,豈知亦無能傷及娜亞。娜亞對此伎倆慍惱,揚言殺害湯米,震驚眾人,旋即逐漸消失,警示莫再挑戰。傑米遜太太入房查看,方知姪兒失蹤,悲傷無法自己。為救湯米,麥可外出尋娜亞告知願以己身換取孩童自由。

  湯米被釋放,向家人敘述於飛船中的新奇經歷。朵莉斯至儲物間探看,卻發現奧伯呈催眠狀態,幾成火星之奴。麥可欲前來向大夥道別,朵莉斯向之求援,麥可至二樓查看遭偷襲,與奧伯發生扭打,末了將之制伏綑綁。眾人談論如何進入飛船反擊,麥可依約隨娜亞返回,愛倫急忙傾訴衷情,依依不捨。麥可藉機搶奪娜亞用以操作能量之儀器,試圖控制機器人,然不敵娜亞催眠,受押折回酒館。娜亞怒於地球人數度謀反,乃授意僅有一人得以同赴火星,其餘皆難逃一死。漢尼西自告奮勇,未獲娜亞同意。

  漢尼西擬定計劃,針對飛船之能量集中處下手即可收效,在場男性爭相赴險,最末仍決定由麥可執行。前夕,眾人覓處躲藏,愛倫與麥可情話訴衷,仍難挽回其決心。奧伯精神恢復,朵莉斯將之鬆綁,互道珍重,縱放逃亡,隨後前去藏身。娜亞進入酒館,奧伯佯稱欲隨同啟程,即雙雙步向飛船。麥可下樓,驚覺奧伯代為犧牲,攔截未果,朵莉斯見狀失聲,兩人目睹飛船升空,航至極高時突然爆炸,於煙霧中消散天際。

Devil Girl from Mars 10  

左圖:《火星女下凡》美國版電影海報。 右:美國版電影預告。

1950年代的低成本科幻電影

  不論任何年代,科幻電影總能以炫目的特效以及令人驚異的劇情吸引大批觀眾進入戲院。但是論及科幻片的「經典時期」,許多人認為當屬1950年代。這類電影曾經於當年大為盛行,除了純粹以奇幻為賣點,有時更結合了冒險、恐怖等元素。當時流行的科幻片又可以分為許多亞種,例如聲光劇情皆屬一流的鉅片、連續影集 (serial film)以及B級片,宛如百花齊放,十年之間生產了上百部作品,主要的出品國家有美、英、日等。

  低成本科幻片也被歸為「剝削電影」(Exploitation)的其中一種類型,這些電影有時也被以「B Movie」稱呼,並且擁有固定的觀眾群,在當年可能是青少年族群,今日則是若干B級片影迷。此處所指的「B Movie」並不等同知名片廠出品、預算相對較低,但仍具一定品質的B級片,而是種成本極為低廉,往往僅需上萬美元、劇情與手法普遍粗糙;在特定戲院映演,有時一票兩片;演員們通常也多以演出這類作品為主的影片。

  當時的B級科幻片有兩種較常見的主題,首先是以外太空為背景的故事,例如《X星來的人》(The Man from Planet X, 1951)、以3D技術拍攝的《月之貓女》(Cat-Women of the Moon, 1953)、《天外天》(Queen of Outer Space, 1958)等,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艾德伍德 (Ed Wood)於1959年製作的《外太空九號計劃》(Plan 9 from Outer Space),這部電影的預算僅僅6萬美元,在一間公寓內拍攝而成。另外則是巨大怪獸類的電影,如《恐龍王》(King Dinosaur, 1955)、《綠獄怪獸》(Monster from Green Hell, 1957),以巨人為題材的《女金剛》(Attack of the 50 Foot Woman, 1958)即是家喻戶曉之作。

  即便這些電影的預算極廉,但往往能獲得不成比例的利潤,例如僅花1.6萬美元,以四天完成的3D電影《機器人怪獸》(Robot Monster, 1953)即創下百萬美元票房。因為有利可圖,片商自然不斷地製作,故B級片的數量相當豐富,幾乎可以稱為50年代科幻片最主要的種類。

Devil Girl from Mars 04  Devil Girl from Mars 05

左圖:愛倫 (海若蔻特)得知娜亞前來物色男性作為生殖工具,不禁髮指。 右圖:娜亞引領漢尼西參觀飛碟內部,漢尼西見識超出理解範圍之科技,大開眼界。

女人星球

  出於科幻片擁有較多的男性觀眾,若將劇情依照男性的喜好加以調整,即能帶來更佳票房,故1950年代流行的低成本科幻片中,曾出現一種「由女人統治的星球」的類型。以此類背景為題材的電影,有如《月之貓女》(Cat-Women of the Moon, 1953)、《外星來的浴火少女》(Fire Maidens from Outer Space, 1956)、《天外天》(Queen of Outer Space, 1958) 等等。

  片中的外星女子通常面容姣好、妝髮精緻,並穿著展示身材曲線的服裝,甚至邀請選美小姐或是月曆女郎擔任演員,因此這些外星人不僅外表美麗,儀態也十分優雅,在《月之貓女》中的月球人便是典型的例子。但這些女性構成的文明多半蒙受外力侵害 (如《外星來的浴火少女》);暴政與惡意 (如《月之貓女》)或權力鬥爭 (如《登月火箭》),成員們蒙受束縛與威脅,亟需自認較為先進的男性的拯救,因此在男人過境之後,這些女性社會紛紛毀於一旦。

  假使《月之貓女》、《天外天》與本片所示屬實,那麼月球、金星、火星上面便全是美女,地球人倒真可謂「左右逢源」!

Devil Girl from Mars 06  Devil Girl from Mars 07

左圖:柏杜妮茜拉芳的火星女扮相。 右圖:屋內眾人趁娜亞與漢尼西之間隙佈置電線陷阱,不料娜亞進入時毫髮未傷。

演員簡介

  柏杜妮茜拉芳 (Patricia Laffan, 1919~)是劇校出身,主修舞台表演。她進入影壇的時間大約是1943年,早期參與的電影均未列名,戲份甚少,1946年首見於演員名單,但她在該期間全為邊配性質。1950年代,拉芳於若干作品中有較具份量的演出,其中包括兩個最為知名的角色:史詩鉅片《暴君焚城錄》(Quo Vadis)裡的羅馬皇后,以及被影迷奉為經典的《火星女下凡》扮演的外星女子。由於拉芳的外型較風格化,在影壇始終無法突破,因而於50年代後期將重心轉向電視圈,演出多部影集及電視電影,至1965年息影。

  海若蔻特 (Hazel Court, 1926~2008)少女時期即在多家劇院中學習表演,16歲時受導演賞識而得到進入電影圈的機會,於1944年初登銀幕,並藉《嘉年華》(Carnival, 1946)一片獲獎。1949年,她在驚悚片《禁止》(Forbidden)躍升為主角,此後十餘年間領銜多部犯罪或恐怖片,包括《神秘怪屍》(The Curse of Frankenstein, 1957)以及愛倫坡小說改編的《魔鳥》(The Raven, 1963)等。一連串的駭人演出,使她成為名噪一時的「恐怖天后」,據說作家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亦是她的忠實影迷。

  由於蔻特期望能嘗試喜劇角色,因而在1957年參與電視影集《Dick and the Duchess》,成為固定班底,並打開了她在螢光幕前的生涯。1960年代起,她已影視雙棲,至1964年離開影壇後仍繼續在電視圈活動,直到1972年止。出於她的名氣,期間也曾數度飛往美國,在《希區考克劇場》(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客串。

  艾菊安娜蔻莉 (Adrienne Corri, 1930~)曾就讀皇家戲劇學院,繼而固定在倫敦以及區域性的劇院登台演出。她於1949年跨足影壇,初時多屬配角,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一度領銜主演多部次級製作。蔻莉參與過名聞遐邇的電影,諸如《齊瓦哥醫生》(Dr. Zhivago, 1965)、《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等,但在片中的戲份皆有限。除了戲劇與電影,蔻莉也活躍於螢光幕,是許多影集的基本演員,她在1979年淡出影壇後,仍繼續在電視圈活動至1992年。

  蔻莉對於繪畫亦頗有專精,是18世紀繪畫的知名專家,曾經出版關於洛可可(Rococo)藝術代表畫家根茲博羅 (Thomas Gainsborough)的論述。

  約瑟夫托梅提 (Joseph Tomelty, 1910~1995)曾在其父的建築油漆行擔任學徒,1930年代藉著和劇團的接觸踏入表演事業,繼而與若干演員組成北愛爾蘭劇團 (Northern Ireland Players),先以廣播劇起家,接著搬上舞台,並於翌年與其餘兩個劇團合併,1942~1951年間,托梅提任職該團監督,期間編演不少舞台劇,也為BBC電台撰寫連播七年的喜劇《The McCooeys》。托梅提所撰之舞台劇曾有頗高聲譽,但1954年遭遇車禍後,即不再擔任製作。

  40年代中期,托梅提已是成功的性格演員,1947年,他也開始參與電影演出,有零星主演之作,但多任配角,50年代起亦客串過電視影集。他於1964年息影。

Devil Girl from Mars 08  Devil Girl from Mars 09

左圖:娜亞在核能飛船前,手持控制機器人之儀器。 右圖:奧伯 (彼得雷諾)決定代眾人反攻,佯稱欲隨同娜亞啟程返回火星,雙雙步入飛船。

淺談《火星女下凡》

  本片根據舞台劇本 (一說是廣播劇)改編,以低廉的成本耗時大約三週拍成。也許出於省去作業上的麻煩,電影的表現手法也相當接近舞台劇的模式:場景固定、極簡的鏡頭變化、透過對白表達許多情節。海若蔻特回憶當年拍攝的情況時,曾笑稱「宛如一家劇團在拍電影」。確實,包括拉芳、蔻特、托梅提、蔻莉等全都出身戲劇學院,以致於形成一種專業演員以舞台式表演詮釋空洞角色,一派認真地道出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台詞的狀況,反而萌生一種另類趣味。或許這便是電影如今被奉為「坎普經典」 (Camp Classic)的其中一個原因。

  B級科幻不外乎取以下幾個特點綜合:怪異的劇情、僵硬的演技、可笑的對白、簡陋的佈景、粗糙的特效,所有特色兼具的離譜之作,往往成為今天的「bad movie」或B級片迷心中的「Cult Classic」。不過,即便《火星女下凡》確實是部成本低廉的電影,亦兼有粗劣的劇情、場景與角色設計,但從演技、特效製作以及劇情中蘊涵的若干啟發,都顯示出它試圖往「優秀」的一面發展。因此有人認為這部電影剛好介於主流與非主流兩個類型之間,難以判斷優劣。分門別類有助事物之井然,但拘泥於分類未必有助益,無論任何領域,皆有無從區分的灰色地帶,而其中不乏傑作。若以「自成一格」的觀念去檢視,本片擁有諸多使人難忘的元素,不失可看性。

  以「外星人」為主題的電影,常見的應屬「外星探險」或「地球遭襲」兩類,藉以製造華麗刺激的視覺效果。本片的安排卻是因飛碟故障而被迫降落小鎮的火星人,背景不在外太空或人口密集的城市,造就了特殊的場面設計。電影的場景雖有不同的細分,但事發地點廣泛來說只有波尼酒館與周圍的荒野,故事時間僅僅一個晚上,因而產生舞台劇般的觀感。自然,要將所有情節集中在一地交代完成,即需以大量對白陳述情節,許多原能以豐富影像呈現的關鍵要素,例如火星上的性別戰爭也被以口述帶過,是頗為可惜之處。另外,有限的場景也相對減少了劇情發展的可能性,當地球人全被困在酒館當中,實在也沒能策劃出什麼有看頭的反擊之計,結果一干人往往只能在吧台旁踱步,說著一些累贅的台詞避免冷場。

  1950年代科幻片的缺點是海報上通常充斥著宇宙奇觀,電影裡的「外星」環境卻和地球沒有太大不同,或是外星基地佈置得宛如古文明宮殿,使人大失所望。《火星女下凡》全片沒有太多科幻場面,值得褒揚的是以B級片的水準而言,這僅有的幾個鏡頭都拍攝得頗具聲光效果,特別是成功製造出「太空感」。其中娜亞乘坐的核能飛船無論外觀或內裝均製作得相當細緻,兩場營造得壯觀震撼的飛碟升降已不遜於主流鉅片。至於娜亞操控機器人破壞房舍的情節,特效也處理得宜,佐以襯底的單一低頻音,彷彿眼前所見真是異星產物,以當年的技術而言,大約足以使觀眾讚嘆了。

  本片的角色乏善可陳,唯有一身黑衣的「火星女」娜亞至今仍為影迷們津津樂道。柏杜妮茜拉芳的臉型與身材較之當年的審美觀特殊許多,穿起黑色的皮衣搭配飄逸的大披風顯得非常有型,加以風格化的化妝更襯托她五官的俐落與立體,無怪乎這身造型也逐漸成了「Camp Classic」 。據說娜亞甫離開飛碟,朝大衛發射雷射槍的鏡頭也被奉為經典,且曾為廣告與影片等多所運用。不過,這種經典扮相在當時可苦了拉芳,由於服裝緊身難以穿脫,因此她必須在拍攝期間禁止飲食。

  即便是B級的科幻片,但《火星女下凡》並非毫無精神價值可言,其中若干情節仍可供挖掘、發展一些比較深刻的思維。電影「有意識地」在表現的要素之一,是人類對於可見或已知之事物的執著,漢尼西堅持的科學觀念即是範例,偏偏歷史的發展卻透露了科學是經常在犯錯的。至於娜亞的一句「正如你們百年前未能料到有廣播電視的出現,自然無法想像永動機的存在。」倒又呈現了人類對於未來的矛盾,科學雖有前瞻性,但有時它也妨礙了人類的可能

  至於電影「無意間」表現出來的,大約就是當時的性別觀念吧!事實上,許多同時代的科幻片都反映了當年保守的性別政治:女性切勿和男性相爭文明中的統治地位,最理想的狀態即是在家作具育兒機器,如片中愛倫所說「找個對的人、組成家庭、擁有孩子」,因而經常顯露出膚淺的愛情觀與奇怪的英雄主義。那時的社會觀念將男女完全劃分為兩個極端,高層次的任務全由男人負責,女人遇事只有尖叫害怕的份,雙方唯一的交集可能就是同為「人類」罷了,以如今的眼光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片末的殺妻嫌犯大敗外星惡女可謂十分「巧妙」的安排。幸而娜亞沒有成功返回母星,因為電影中的人類與火星人相較實在無知得很,客觀來看,火星其實是不需要這些不斷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地球男人協助的,以她們高超的文明,自會發展出科技解決人口問題。

Written by Evancefree counters

 

arrow
arrow

    依凡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