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sface00 womansface01

女人面孔 (A Woman’s Face)

美國上映時間:1941.05.23

上海上映時間:1941.10.01

出品:米高梅 (Metro-Goldwyn-Meyer)

導演:喬治庫克 (George Cukor)

演員:

瓊克勞馥 (Joan Crawford) 飾 安娜荷姆 / 英格麗波森 (Anna Holm / Ingrid Paulsson)

茂文陶格勒斯 (Melvyn Douglas) 飾 哥斯塔席格 (Dr. Gustaf Segert)

康拉維德 (Conrad Veidt) 飾 托斯坦巴陵 (Torsten Barring)

歐莎瑪森 (Osa Massen) 飾 維拉席格 (Vera Segert)

雷金諾歐文 (Reginald Owen) 飾 伯納 (Bernard Dalvik)

奧伯巴瑟門 (Albert Bassermann) 飾 巴陵領事 (Consul Magnus Barring)

瑪裘莉緬因 (Marjorie Main) 飾 艾瑪 (Emma Kristiansdotter)

唐諾米克Donald Meek飾 赫曼 (Herman Rundvik)

康妮吉克莉 (Connie Gilchrist) 飾 克莉斯汀娜 (Christina Dalvik)

理查尼柯斯Richard Nichols飾 拉薛利克 (Lars-Erik Barring)

查爾斯奎利Charles Quigley飾 艾力克 (Eric)

黑白 / 英語 / 106分鐘

womansface02  womansface03

左圖:托斯坦與安娜初見面,安娜抗拒以右臉示人。 右圖:安娜與一群同夥談論提高贖金,左起克莉斯汀娜、赫曼與伯納。

劇情介紹

  皇家瑞典法庭審理一級謀殺案,依序傳喚諸多證人以釐清事件主角安娜荷姆之真相,透過眾人敘述,拼湊出一完整故事。

  托斯坦巴陵設宴款待友人,其表面闊綽,私下卻需借貸渡日,因而認識不法集團首腦安娜。維拉與艾力克過從甚密,當晚眾人離開之際,艾力克誤穿他人大衣,事後發覺其重要信件遺失,侍者赫曼佯稱未拾獲,實則共謀一樁勒贖。安娜深處渴望美貌,卻因毀容而極度憎恨鏡子,托斯坦前來拜訪,與安娜共事之伯納等人查覺兩人間疑似萌生的好感。稍後,維拉因外遇信件流出而遭勒索,前來哭訴其無法支付贖金,安娜見之美貌,妒恨非常,遂背地要求提高贖金,且決定親自收款。

  維拉在其宅第獨處之某夜,安娜前來收取贖金,維拉得知金額提高兩倍,十分焦慮,並不捨以其珠寶支付。安娜見維拉嗜財之庸俗,斥其外遇情書空洞,並透露理想之愛。維拉發現安娜臉部傷痕,刻意開燈照射,加以嘲諷,遭安娜毆打,並要脅交出珠寶。片刻,哥斯塔醫生返家,安娜急忙躲避,摔傷失風。哥斯塔本欲報警,維拉因感受安娜威脅,佯裝慈悲,要求丈夫原諒安娜。哥斯塔醫治安娜腿傷,發覺其臉部疤痕,遂向之介紹顏面整形手術,然安娜頗感不信任,維拉由於擔憂風險,試圖請求丈夫勿替安娜進行手術。

  安娜於童年期間燒傷毀容,此後經歷被眾人摒棄之生活,對世界感到憎惡。與托斯坦相識以後,對方邀請之前往豪宅,並透露其鍾情。安娜素未感受過來自他人之愛意,其冷漠因托斯坦而動搖。安娜接受哥斯塔執刀整形,拆除繃帶當天,哥斯塔期望安娜得以改變內在,否則她將嚴重表裡不一。

  敘述至此,已傳喚過赫曼、伯納、維拉與安娜,法官要求安娜脫帽展示其容貌,在場眾人見證了手術的成功。

  安娜手術過後,美麗容貌獲得大眾的接納。她再次拜訪托斯坦,兩人喜悅迎接容貌的新生。晚間,托斯坦透露其叔巴陵領事年歲已高,而其孫則是龐大遺產之繼承者。安娜一句無心之話,引起托斯坦邪念,決定除去擋財之人,並展示一瀑布油畫,說明可行之方案,慫恿安娜前往執行。

  經由托斯坦推薦,安娜化名英格麗波森至佛莎,巴陵領事前來相迎,途中,領事向安娜介紹一景,即瀑布與橫越之纜車。當晚,安娜認識和樂的巴陵一家,以及她未來的學生拉薛利克,並為之童稚的熱情所撼動。

  巴陵家之舞會,領事熱情邀安娜共舞,中途,安娜查覺托斯坦存在,兩人相逢,共舞一段,期間安娜突感煎熬。托斯坦認為安娜已與巴陵家成員相處融洽,安娜試圖否則其鬆懈心防。哥斯塔前來做客,與安娜意外重逢,並自領事介紹中得知其使用化名,稍後,哥斯塔私下鼓勵安娜於新生中發揮其所長,並為之感到欣慰。安娜一連認識了拉薛利克、領事與哥斯塔之由衷善意,頓時無法承受。

  安娜為拉薛利克進行日照治療,因竊聽哥斯塔與托斯坦之談話內容而超過時間,使拉薛利克險些曬傷,三人為此議論時,哥斯塔感到安娜與托斯坦間似有隱情。哥斯塔離去後,托斯坦再度質疑安娜之計劃,使安娜十分厭煩,然托斯坦強硬要求其於次日晚間以前辦妥。

  法官詢問安娜,托斯坦以何理由作為要求。安娜坦承其迷失於感情中,然而她已明瞭錯誤。

  哥斯塔猶疑是否對領事提出警告。次日於瀑布旁滑雪時,目睹安娜攜拉薛利克前往乘坐纜車。沿途,安娜十分遊疑,一度趁拉薛利克倚靠柵門之際,試圖解開鐵鍊,但終究放棄。航行結束,哥斯塔為了安娜與托斯坦過從甚密一事與之發生爭執,哥斯塔提及安娜曾有不良紀錄,使安娜痛心表示其永遠揹負汙點。事後,哥斯塔對其言行感到後悔。

  當晚,在領事之生日派對上,巴陵之管家艾瑪無意於爐火間竊聽到安娜與托斯坦談話。艾瑪素來不喜安娜,視之為周旋男子間之輕浮女子。一行人稍後整裝,預備騎馬夜行,安娜前來致贈皮夾,作為領事之生日禮,領事將之交予艾瑪,艾瑪卻私下將皮夾內一封信件藏匿。

  眾人於巴陵家外準備夜遊,安娜至門前發覺托斯坦搭載拉薛利克與疾駛而去,阻止未果,趕忙與哥斯塔追趕在後。托斯坦駕車狂奔,安娜與哥斯塔緊追不捨,托斯坦至一處山坡遭遇雪崩,轉往小徑行駛。哥斯塔推測托斯坦或許醉酒,然安娜卻將下午之實情托出。哥斯塔逼近托斯坦之際,遭對方持馬鞭攻擊,安娜喝阻無效,取出手槍射殺托斯坦。

  巴陵領事之證供使檢方認定安娜蓄意謀殺,安娜表示曾在皮夾中置放信件警告領事托斯坦之計劃,領事卻尋無該信。此時,艾瑪前來將信交出,並篤定其內容為情書,坦言為保護領事而私藏之。領事拆信閱讀,方真相大白,艾瑪因誤會安娜而羞憤不已。

  哥斯塔決意離開維拉,於休息室中與安娜相逢,透露其一掃過去觀感,肯定安娜之美好。安娜藉此表達渴望親近人群、步入家庭生活,並向哥斯塔透露愛意,兩人遂共同邁向新生。

《女人面孔》電影預告

原作、導演與翻拍

  本片根據法國劇作家法蘭西斯克洛伊瑟 (Francis de Croisset)於1932年首演的作品《曾經》(Il etait une fois)改編。克洛伊瑟自19世紀末起創作過數十齣劇作,其中最為聞名的是與勞勃佛雷赫 (Robert de Flers)合寫的歌劇《農家女席波蕾》(Ciboulette, 1923)。

  1938年,瑞典電影製片廠 (Svensk Filmindustri)首先將此作改編為電影《女人的臉孔》,由古斯塔夫莫蘭德(Gustaf Molander)擔任導演,著名演員英格麗褒曼 (Ingrid Bergman)領銜演出。該片除憑藉其「徹底的藝術貢獻」,於當年的威尼斯影展獲得特別推薦,英格麗褒曼也透過電影展現了她初出茅廬即充滿大將之風的精彩演技。以斯德哥爾摩為主題城市的第14屆台北電影節曾選映此片。

  米高梅的版本則作了更複雜與戲劇性的更動,並由縱橫好萊塢五十年的喬治庫克 執導。當時的庫克已經叱吒風雲,導演過不少著名的佳作,例如凱撒琳赫本版的《小婦人》(Little Women, 1933)、葛麗泰嘉寶最為聞名的《茶花女》(Camille, 1936)以及影史傑作《費城故事》(The Philadelphia Story, 1940)等等。

  《女人面孔》是喬治庫克與瓊克勞馥合作的第四部,也是最後一部電影。有人認為這是庫克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並且他成功地使瓊克勞馥嶄露了演技派明星的風采,克勞馥本人對於此作也頗為滿意。在此之前,兩人共事的電影計有《春風雨露》(No More Ladies, 1935)、破天荒由三位女星同掛頭牌,135位女演員合力的《女人》(The Women, 1939)以及《花月重溫》(Susan and God, 1940)。

womansface04  womansface05

左圖:拉薛利克險些被機器曬傷,安娜等人前來查看。 右圖:安娜攜拉薛利克乘坐纜車,途中嘗試製造意外。

演員簡介

  30年代早中期紅極一時的瓊克勞馥 (1904~1977),在1937年開始出現票房失利的狀況,接續而來的是長達數年的低潮,主演的電影連連挫敗,甚至有段期間被貶為「票房毒藥」。一說是由於她先前詮釋的角色性質大同小異,因此減低了觀眾的興致,使得電影票房全靠忠實影迷支撐。到了1940年代初期,瓊克勞馥開始嘗試一些需要深刻演技的角色,例如本片中的安娜,便一反其過去美人的形象,挑戰了更加曲折而內斂的表演。

  瓊克勞馥的外型較舊作的英格麗褒曼更為剛強,是女主角安娜的不二人選,她將安娜進入巴陵家以後的逐步改變詮釋得宜,電影明顯地強調了她在善意與邪惡之間的拉距與猶疑,觀眾也得以看見安娜緩慢地脫胎換骨、迎接新生,是一大優點。另外,編劇似乎有意呈現出安娜仍在不法集團時期,便已有一顆脆弱而希冀美善的心,這原是深刻演技的良好基礎,但因為表現的時間有限,反而削弱了安娜早期的強悍與兇惡,反而一再顯現她的膽怯,與面對托斯坦時的畏縮,則是可惜之處。

  以戲劇演員起家的茂文陶格勒斯 (1901~1981),1931年自百老匯轉往影壇發展,當時他已三十歲了,因此多半飾演較成熟而沉穩的角色。由於陶格勒斯擁有相當知名度,初在大銀幕亮相即擔任男主角,他的首部作品是與葛蘿莉亞史璜生 (Gloria Swanson)合演的《Tonight or Never》。陶格勒斯的聲勢在1930年代晚期至40年代早期達於鼎盛,一年得接拍五、六部電影,與此同時,他與瓊克勞馥數度合作。然而兩人主演的電影往往有其他重量級的男演員搭配,例如本片的康拉維德,因此陶格勒斯的戲份不一定是最多的。

  陶格勒斯飾演的哥斯塔醫生,戲份的比重略多於三年前安德斯漢利克森 (Anders Henrikson)在瑞典版《女人的臉孔》飾演的韋格醫生,角色的性格也變得較為立體。透過他與妻子維拉的互動以及介入巴陵家的疑雲,可看出哥斯塔不僅具正義感,同時也是精明與內斂的。陶格勒斯的形象及演出均與哥斯塔的定位十分相襯,但如前面提及,本片由於有另一重要角色托斯坦,因此陶格勒斯的戲份仍舊算不上太多。

  德裔演員康拉維德 (1893~1943)早在1910年代即參與電影拍攝,當時他已是頗具份量的演員。由於不認同納粹立場,維德於1933年離開德國,前往英國定居並繼續從事表演工作。1940年代,他遷居美國,同時演出了最後幾部電影。因其原籍德國,以及鮮明的長相,維德晚期曾經數度扮演納粹份子,其中最有名的即是在《北非諜影》(Casablanca, 1942)中的德國軍官。

  康拉維德詮釋的托斯坦較瑞典版的舊作更為進化,省去後者經常出現的窘態,不僅性格陰險,更以感情為障眼使得安娜迷失。維德的演技偏向風格化,慢條斯理的談吐與行為間,流露出使人畏懼的邪惡感,使托斯坦這個人物顯得很突出,鋒頭甚至超越男主角哥斯塔醫生。

womansface08  womansface09

左圖:安娜第一次伺候拉薛利克入睡。 右圖:領事的生日派對期間,安娜與托斯坦於爐火間談話。

淺談本片

  《女人面孔》較之瑞典舊作,自劇中人物與情節發展均有更動,並加入了謀殺與法庭審理的片段,使電影調性轉為懸疑。本片大致上以順敘的方式推進,特殊的是,事件內容由不同的證人以及主角各自敘述出其中一部份,觀眾不需要加以重組,因為各個部份完全按照事件的來龍去脈排列,因此這似乎可視為引人入勝的一項小安排,但由於每個人所供出之情節均為事實,自然也就談不上那種得抽絲剝繭的複雜了。

  本片之人物關係亦較複雜,彼此之間的關聯性更強,例如維拉同時與艾力克及托斯坦有往來 (這部分多屬口述),或是托斯坦與安娜之間除了利害關係外,增添了戀愛成份,以及哥斯塔與巴陵家的來往等等,均是瑞典版所沒有的安排。透過更緊密的人物關係,電影也塑造了較強的戲劇性,使故事發展顯得不易預料而造成期待。

  關於人物性格方面,《女人面孔》則是大大呈現了人性的黑暗面:貪婪、狡詐、歧視、謊言等等,幾乎各個角色都有其汙點存在。對比之下,1938年的版本則洋溢著善良與人性之光,包括喜愛安娜的伯格、維拉、艾瑪、韋格醫生,甚或安娜本人,不是散發熱情,便是象徵著正義、慈悲或勇氣。而《女人面孔》則充斥著表裡不一的人們:伯格的角色刪去了,其中愛情的成份併入與托斯坦的關係內;托斯坦的愛情卻非出於真摯,而他的個性再再向黑暗靠攏;維拉成了膚淺而做作的庸脂俗粉,幾無良善可言,艾瑪被偏見所蒙蔽,至於那些帶點討喜性質的不法同夥,戲份亦大大減少。

  平心而論,《女人面孔》展示的佈局,似乎與真實的人生更加貼近,但如此安排難免沉重一些,而瑞典版《女人的臉孔》則有若干過於理想化之情節,整體氛圍卻較為美善。在兩片的選擇上,偏好光明良善並給予希望的劇情的觀眾,欣賞《女人的臉孔》較適宜;喜好懸疑性與省思的觀眾,則不妨欣賞《女人面孔》。

womansface06  womansface07

美國版電影海報兩款

結局與婦女處境

  瑞典與好萊塢兩作,結局迥異。在《女人的臉孔》中,安娜發現自己無法完全擺脫過去的陰影,而在韋格醫生的鼓勵下,隨著紅十字會共赴中國,迎接充滿挑戰的新生。《女人面孔》的安娜則愛上哥斯塔醫生,並透露對家庭生活的嚮往,兩人攜手結合。三年內的轉變,實際上象徵了國情的差異與婦女處境的逐步改變。

  據聞在1950年代,美國的家庭主婦是其他國家女性稱羨的對象,這項轉捩點便始於1940年代早期。當時的美國刊物已經出現鼓勵婦女回歸家庭的現象,早先被歌頌的職業婦女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職的家庭主婦。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這種現象日趨強烈,同時也透過電影作為宣傳媒介,因此1940年代的好萊塢電影,有相當比例隱含了對於女性主內的暗示與期望。

  《女人面孔》的安排即透露類似的跡象,安娜歷經排斥與歧視,渴望親近人群極為正常,然而以走入家庭、進行家庭主婦的日常行為作為實踐方式,似乎不是太理想的典範。

Written by Evance

(上海映演廣告,感謝小管)

 

相關文章

女人的臉孔 (En kvinnas ansikte, 1938)

瓊克勞馥主演之電影介紹

現代少女 (Our Dancing Daughters, 1928)

時髦的蜜月 (Our Modern Maidens, 1929)

新女訓 (Our Blushing Brides, 1930)

婚姻問題 (This Modern Age, 1931)

林頓姑娘 (Letty Lynton, 1932)

女人 (The Women, 1939)

怨婦悲秋 (Autumn Leaves, 1956)

姊妹情仇 (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1962)

 

free counters

arrow
arrow

    依凡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