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01

女人的臉孔 (En kvinnas ansikte)

瑞典上映時間:1938.10.31

出品:瑞典電影製片廠 (Svensk Filmindustri)

導演:古斯塔夫莫蘭德 (Gustaf Molander)

演員:

英格麗褒曼 (Ingrid Bergman) 飾 安娜荷姆 / 安娜波森 (Anna Holm / Anna Paulsson)

托雷斯芬堡 (Tore Svennberg) 飾 巴陵領事 (konsul Barring)

安德斯漢利克森 (Anders Henrikson) 飾 韋格醫生 (doktor Allan Wegert)

喬治利德堡 (Georg Rydeberg) 飾 托斯坦巴陵 (Torsten Barring)

剛納史恩堡 (Gunnar Sjöberg) 飾 哈洛柏格 (Harald Berg)

海妲柏斯通 (Hilda Borgström) 飾 艾瑪 (Emma)

凱琳卡森卡芙莉 (Karin Carlson-Kavli) 飾 維拉韋格 (fru Vera Wegert)

爾利伯朗 (Erik Berglund) 飾 尼曼 (Nyman)

西加沃連 (Sigurd Wallén) 飾 米勒 (Miller)

葛斯塔西德朗 (Gösta Cederlund) 飾 塞弗林 (Severin)

馬努凱斯德 (Magnus Kesster) 飾 赫曼 (Herman)

哥連本哈 (Göran Bernhard) 飾 拉薛維克巴陵 (Lars-Erik Barring)

黑白 / 瑞典語 / 101分鐘

劇情介紹

  維拉韋格因外遇書信落入不法之徒手中而遭威脅,隻身前往談判,對方勒索五千克朗,並答應給予時間籌錢。首腦安娜對此十分不滿,她因面部燒傷而陷於憤世,對維拉優渥生活極為妒恨,決意提高贖金,並加大拆帳差距。同夥尼曼與赫曼雖有怨言,不敵安娜之強勢。稍後,塞弗林提供一筆高利生意之情報,一行人旋即整裝出發。

  托斯坦波曼表示願以五萬克朗為條件委託任務,然其真實身份遭赫曼查覺,通報安娜。安娜揭穿托斯坦為佛莎望族巴陵領事之姪,以工作風險為由要求提高報酬,並分紅巴陵遺產之25%,托斯坦極為抗拒,仍在塞弗林等人慫恿之下同意。托斯坦透露巴陵正為其孫徵求家教,安娜允諾將覓得合適人選。

  晚間,安娜親赴韋格宅第收款,並向維拉要求一萬克朗。維拉無奈之餘,將所有珠寶交予安娜,並外出籌錢。安娜獨自四處參觀,發現其夫艾倫韋格為著名整形醫生,曾醫治許多顏面傷患。彼時韋格返家,與安娜狹路相逢,誤認其為竊賊,然安娜逃脫未果,傷及腳踝,韋格遂為之診療。維拉歸來,驚見丈夫於室,唯恐外遇一事東窗事發,便向丈夫求情放過安娜。韋格得知安娜由於可怖容貌而步入歧途,決定給予協助。

  安娜接受整形手術,拆除繃帶前夕,忐忑不安,維拉前來探視並與之交涉,安娜良心驟起,將書信歸還。手術室中,韋格表示其手術已休止多時,為使安娜迎向光明而重新操刀,並勉勵她藉著自身力量改變內在。護士為安娜拆下繃帶,安娜於鏡中重見本來面目,激動淚下。

  托斯坦將家教波森介紹予巴陵之親戚柏格,臨行前夕,卻由波森之細微動作驚覺其為安娜。火車上,柏格對安娜一見傾心,向之介紹巴陵家之稚齡繼承人拉薛維克,安娜聽聞其種種,感到煎熬。巴陵之管家艾瑪等人前來車站迎接柏格,與拉薛維克均對年輕的新家教頗感滿意。

  巴陵領事向安娜交代拉薛維克之個性及其期許。夜間,安娜伺候拉薛維克就寢,無意間流露昔日的妒恨,使拉薛維克受到驚嚇,遂連忙安撫。透過拉薛維克熱情的表現,安娜終於發現自己的外表不再可懼,並且體驗了童稚純真的愛,為此感慨萬千。翌日,安娜隨著領事一家前往悼祭拉薛維克早逝的父母,途中,巴陵表示其希冀安娜能彌補拉薛維克失去的親情。

  托斯坦多次偽造巴陵領事簽名向安娜之同夥借貸,此回於米勒慫恿下又簽署更多本票。米勒、尼曼等人談起安娜的忽然消失與托斯坦不再提及遺產一事,懷疑兩人私下勾結。

  安娜隨巴陵祖孫乘馬車遊玩,途遇柏格,得知托斯坦將於週末前來探訪,心頭一沉。週末的家族聚會,巴陵、柏格等人一同牌戲,獨留安娜與托斯坦談話。托斯坦以安娜之真實身份作為要脅,慫恿其製造意外謀害拉薛維克。安娜倍受煎熬,哭泣之餘逢拉薛維克惡夢驚醒,將其安撫入眠,見拉薛維克睡相,安娜十分不捨。次日,安娜向托斯坦嚴詞拒絕,托斯坦脅迫未果,反而得知自己亦有把柄於安娜手中,遂悻悻然離去。

  柏格與安娜外出遊玩,詢問連日來之鬱悶是否肇因於托斯坦,安娜坦言厭惡托斯坦,柏格亦然,並藉此透露了對安娜的好感,並相約春季舊地重遊,傾聽柏格細訴。

  安娜與昔日同夥尼曼、塞弗林見面,面對威脅利誘,無動於衷,托斯坦再度嘗試恐嚇,仍告失敗,決意自行動手。塞弗林雲淡風輕,與尼曼兩人因瞭解安娜之剛烈性情,然與鄉間生活相較,尼曼仍樂於此高利潤之歹行。

  巴陵家的盛會,眾人準備乘馬車夜遊。出發前,巴陵領事鼓勵柏格於途中向安娜求婚,安娜穿戴妥當,至門前得知拉薛維克與托斯坦同車,阻止未果,便與柏格共乘,一路上忐忑不已。遊行中,一馬車火把掉落,列隊暫停,托斯坦趁機加速奔馳,安娜驚忙要求柏格追趕,路途,安娜心急如焚,將其前來巴陵家之原意托出。經過奮力追逐,柏格成功營救拉薛維克,自己卻摔落馬車。

  尼曼、塞弗林共餐,驚聞托斯坦意外喪生之消息,嘆此不法生意終需收手。

  巴陵與安娜談及柏格辭去工作,欲於出院以後遠走他鄉,對此大感不解,安娜表示將說服柏格回頭。安娜前往醫院,與韋格醫生重逢,得知其準備離開瑞典,隨紅十字會行醫。韋格勉勵時間將治癒柏格之內心,對此安娜感到猶疑。病房中,柏格仍不願相信安娜所述為事實,安娜緩緩道出其童年於火災中傷及顏面,受到排擠之遭遇,並透露柏格與拉薛維克賦予其生活嶄新意義。柏格期望攜安娜離開佛莎,展開新的生活,然安娜認為陰影將持續存在於兩人之間,決意離去。

  韋格詢問安娜今後計劃,安娜感到徬徨,認為不堪的過去將始終如影隨行。韋格聞言,遂提供一前往北京擔任家教之工作機會,安娜旋即答應。搭載紅十字會員工之輪船上,安娜與韋格邁向人生的另一階段。

en02

安娜接受整形手術以後,正等待拆除繃帶,忐忑不安之際,維拉前來希望贖回外遇之書信。

原作、導演與翻拍

  本片根據法國劇作家法蘭西斯克洛伊瑟 (Francis de Croisset)於1932年首演的作品《曾經》(Il etait une fois)改編。克洛伊瑟自19世紀末起創作過數十齣劇作,其中最為聞名的是與勞勃佛雷赫 (Robert de Flers)合寫的歌劇《農家女席波蕾》(Ciboulette, 1923)。

  導演古斯塔夫莫蘭德早期曾經歷十餘年的戲劇演員生涯,並短暫於皇家戲劇院附設之表演學校任教,著名演員葛麗泰嘉寶 (Greta Garbo)曾是他的學生。莫蘭德以編劇的身份進入影壇,稍後受僱於瑞典電影製片廠,自1923年起,為該公司執導了四十餘部電影。在《女人的臉孔》之前,莫蘭德已與英格麗褒曼合作過多部電影,包括《斯威登海姆家》(Swedenhielms, 1935)、《金元》(Dollar, 1938)等,其中描述一位小提琴家與女兒的鋼琴教師墜入愛河的《間奏曲》(Intermezzo, 1936)成為褒曼的爆紅之作,並促成她前往美國發展的契機。

  《女人的臉孔》曾憑藉其「徹底的藝術貢獻」,於1938年的威尼斯影展獲得特別推薦。1941年,米高梅 (MGM)也以同一個故事拍攝了美國版的《女人面孔》(A Woman’s Face, 1941),由喬治庫克 (George Cukor)導演,瓊克勞馥 (Joan Crawford)主演。這個版本的人物關係與個性較之原作複雜化,雖然增添了戲劇性,但似乎減去了美感。

瑞典時期的英格麗褒曼

  當17歲的英格麗褒曼參加了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皇家戲劇院舉行的表演賽,她感覺步下舞台時一切都完了,因為台下的人們並不欣賞她。但事實是評審們十分喜愛褒曼自然的演技,因此她得到了皇家戲劇院學校的獎學金。這就是褒曼即便在她早期的電影中,也有極生動演出的原因。在褒曼仍然就學期間,便受片廠僱用,她提前離開表演學校,成為專職的電影演員。

  在1939年赴好萊塢發展以前,英格麗褒曼於瑞典參與了十部電影的拍攝 (另有一部為德國製片),多任主角。這些作品中,時至今日仍為人所熟悉者,便是《間奏曲》與《女人的臉孔》,前者是褒曼的成名作,而翻拍的美國版更是她抵達好萊塢之後的第一部電影,因此最廣為流通;《女人的臉孔》則有褒曼相當吃重的演出,她詮釋起整形之後個性迥異的女主角安娜,判若兩人,相當精彩。

en03

安娜前往醫院探望柏格,與韋格醫生重逢。

淺談《女人的臉孔》

  本片洋溢著一種溫柔的氛圍,因為幾位主要角色都是善良美好的,慈祥的巴陵領事、仁心仁術的韋格醫生、哀怨無助的維拉、熱情瀟灑的柏格…,(在美國的翻拍版本中,勾心鬥角、庸脂俗粉等種種使人厭惡的人性全出現了。)甚至反派人物也稱不上太邪惡,安娜的同夥們並不令人討厭,觀眾甚至可能因為他們凡事無法奈何安娜,因而不會過份強求或是使出許多卑劣手段而感覺討喜,於是全片最純粹的「壞人」只剩托斯坦了。

  托斯坦、赫曼等等人物的戲份畢竟有限,《女人的臉孔》因為幾位正向角色而彰顯了人性的光輝面,像一部循規蹈矩、斯文溫婉,又富有教育性質的電影。但劇情中巧妙地點綴了柏格與安娜之間尚沒能有機會萌發得熱烈的愛情,實際上,假使除去這條支線,仍舊是一個精彩可看的故事,但在兩人淡淡的可能性中,增加了電影的情調與可期性。在韋格的正義與巴陵祖孫的親情溫馨外,柏格的愛情宛如一點香氛,使觀眾全然地沉浸於故事裡。

  但全片的重心莫過於女主角安娜了,她是最為鮮明而立體的人物,使人深深愛之。這裡的愛並非由於她個性、外型上的可愛或迷人,而是透過她的成長與性格方面的完整,觀眾將會愈來愈敬愛這位堅毅的女子。

  或許是特殊化妝技術尚未發達之故,在安娜在尚未接受整形之前,我們仍然能明顯地認出英格麗褒曼的模樣,她甚至談不上「醜」,僅僅右臉有一小片傷疤。但褒曼的表演活化了安娜心中的憤怒與恨意,她並不兇惡,卻充滿了與世界對抗的狡詐與勇氣,她的神態充滿睥睨一切的意味,她的幸福比其他所有人的遭遇都更為重要。化身為家庭教師,體會了人間的溫暖以後,安娜的舉止大為扭轉,變得溫柔而善感,甚至聲線也如同兩人。然而危機來臨時,那個舊的安娜的神態、語氣再度出現,她昔日的勇氣與剛烈仍在,兩種性格的結合,是安娜這個角色最精彩的地方。

  「醜」的安娜,心地不惡,只是將精明與毅然使用在錯誤的地方,她仍有脆弱與敏感的一面,隱藏得較好而已。觀眾會喜歡她,因為她雖將強勢的性格展現出來,卻也能自許多細節看見她的壓抑與恐懼。「美」的安娜,轉而表現了從前藏匿的多愁善感,而將剛烈的一面收斂。觀眾會喜歡她,因為她流露的是傳統上愛戴的女性氣質,溫柔細膩。安娜與托斯坦及昔日同夥周旋時,是她性格的顛峰,這時兩個安娜的優點融為一體:為了良善而挺身悍衛,她成為一個完整的、楷模式的女性。觀眾愛她,因為這樣一個美善勇敢的女子是可敬的。

  故事的走向難免使人有種「女性都必須美,才能使人愛戴」的思維,確實安娜的遭遇呈現了人性的淺薄,以貌取人的悲哀。然而透過美與醜的安娜的各自表述與互相融合,相信觀眾將能意會到兩種人都是值得去愛的,只要給予多一點的包容,醜者的人格即是一種美的體現。另外,藉著《女人的臉孔》的故事,我們也可以慶幸,今日人們看待顏面傷患的眼光似乎不若從前那樣刻薄了。

en04

《女人的臉孔》阿根廷版海報。

後記

  本屆台北電影節的「經典重現」單元,特別選映《女人的臉孔》,計於新光影城放映7/6與7/14兩個場次。這是本片首度於台灣地區映演,據說在1950, 60年代時,英格麗褒曼於港台的報章媒體有「英姐」的稱呼 (類似今天的「娜姊」、「阿湯哥」)。你是否從前也在戲院追隨過英姐的芳蹤呢?那麼千萬別錯過這部市面困難尋得的瑞典經典《女人的臉孔》,英姐將在大銀幕精彩詮釋一個女子如何修補內在的傷痕!

Written by Evancefree counters

 

相關文章

女人面孔 (A Woman's Face, 1941)

更多英格麗褒曼主演的電影:

義大利之旅 (Viaggio in Italia, 1954)

 

arrow
arrow

    依凡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